下附征事二則
方便行殺(出自《大寶積經》)
【原文】燃燈佛時有五百賈人,入海采寶。內一惡人,善知兵法,恒為寇盜,欲盡殺五百人,而取其寶。而五百人,皆不退菩薩,殺之者得無量罪,當久墮大地獄。時彼眾中,有一導師,名曰大悲,預知其意,因私念言,若殺此一人,吾當自墮惡道。若不殺此人,則五百善人當受其害,而彼惡人,仍世世墮于地獄。吾若明告眾人,又累五百人共發惡念,亦當受苦。于是生憐憫心,寧自受罪,而刺殺之。佛言,導師,即吾身是。五百賈人,即賢劫中五百菩薩是。[按]此所謂見機得殺也,然必先有寧自受罪之心,而后可行此種方便。否則既欲貪其功,又欲辭其罪,此念已不可問矣,何福報之有。
【譯白】過去燃燈佛時,有五百商人,一起入海采寶。船內有一惡人,精通兵法,長期為強盜,想盡殺五百商人,而獨取其寶。而此五百商人,都是不退轉菩薩,若殺了他們,得無量罪,必將永墮大地獄。當時五百人中,有一位導師,名叫大悲,預知惡人之意圖,就暗自思量,若殺此惡人,我當自墮惡道。若不殺此惡人,那五百善人就被其害,而那惡人,勢必生生世世墮于地獄。我若把此事明告眾人,又怕累及五百人同生惡念,也當受苦。于是導師生起憐憫心,寧愿自受罪報,而殺了惡人。佛說:“當時之導師,就是現在的我。五百商人,即賢劫中的五百菩薩是。”[按]此便是《菩薩戒義疏》上的見機得殺。然而必須先有寧可自己承受罪業之心,而后才可行此種權宜方便。否則既想貪其功,又想推其罪,此種念頭已說不過去了,哪還有什么福報?
摘自安士全書《文昌帝君陰騭文》廣義節錄:方便行殺
看網友對 方便行殺 的精彩評論