熔錫灌閘(出自《清河家乘》)
【原文】昆山張虛江,諱憲臣,嘉靖間,為浙江寧紹道臺。方赴任,例送調和,及下馬飯銀,虛江概卻之。居官一塵不染,嘗曰,吾只飲浙江一勺水,庶吾子孫亦得宦此。后其孫泰符,諱魯唯者,果為紹興知府。時府城五六十里外,有星宿閘,為一府水旱所關,乃朱買臣所筑。其地瀕海,有二十八洞,延袤三四里,水勢最急,修補甚難。一錢太守修后,日就坍毀。屢筑屢壞,民甚苦之。張公相度形勢,以為筑石非可永久,乃熔鉛錫以灌之,其橋石與閘鑄成一塊,約費巨萬,至今屹然不動,紹民乃以神祠之。厥后泰符亦升寧紹道臺,繼為方伯〖方伯,泛指地方長官〗,累遷至七省總漕。仕宦總不離浙,人以為虛江清正之報。[按]虛江先生之父南麓,因其先世出方孝孺門下,避罪于長洲之唐浦,子孫業農,每以讀書為諱。一日出外,見路傍遺一囊,挈之甚重,約有三四百金,不敢啟視,停舟岸下三日,見一人倉皇尋至,詢其的實而反之。于是暮年生虛江,其母管夫人,懷孕十六月而生。幼時過目成誦,冠弱即登嘉靖會魁,子孫科第不絕。
【譯白】昆山張虛江,諱憲臣,明朝嘉靖年間,為浙江寧紹道臺。剛上任時,即有人按慣例饋送其禮品和錢物,虛江一概拒收。居官一塵不染。他曾說:“我只飲浙江一勺水,或許我的子孫將來也得以在此為官。”后來他的孫子泰符,諱魯唯,果然任紹興知府。當時府城五六十里外,有個星宿閘,關系到一府之水旱,是漢朝朱買臣所建。其地瀕臨大海,有二十八洞,綿延三四里,水勢最急,很難修補。有一錢太守發動民夫修筑,當天就坍毀了。屢筑屢壞,百姓為此苦不堪言。張泰符經過考察估量,認為用石頭建筑不能持久,決定熔化鉛錫來灌鑄,把橋石和閘鑄成一塊,約費巨萬資金,至今屹立不動。紹興人民便在此建神祠以祭祀。后來泰符也升為寧紹道臺,繼為布政使,一直升遷至七省總漕。為官總不離浙江,人們認為是虛江清正廉潔之報。[按]虛江先生之父南麓,因其先祖是明朝方孝儒之門生,移居到長洲唐浦避難,子孫務農,對外不敢公開論及讀書之事。有一天南麓出外,見路旁有一錢袋,提起來很重,里面大約有三四百金,不敢打開來看。停船靠岸等了三天,才見到一人倉皇前來尋找,南麓詢問確實后,就把錢袋歸還給他。后來在暮年生了虛江,母親管夫人,懷孕十六個月才生。虛江年幼時讀書,只要看一遍就能背誦出來,少年即登嘉靖會試榜首。其后代子孫科考登第不絕。
摘自安士全書《文昌帝君陰騭文》廣義節錄:熔錫灌閘
看網友對 熔錫灌閘 的精彩評論