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原文】帝君曰,予從釋教,頓超不二法門。居清涼寶山,仍司民疾苦。時蜀患水災,人多飄蕩,又苦疫癘,痼瘵(zhai),癰疽之疾。予化里人,為作篙師,拯合溺者數千人。又化太醫生,親為診候,全活甚眾。會鷲峰古佛,為予授記,汝于來世,當得作佛,號安樂不動地,游戲三昧定慧王菩薩,釋迦梵證如來(知帝君將來必成佛,則吾輩將來,亦必成佛矣)。[按]鷲峰古佛者,即靈鷲山釋迦如來也。釋迦為現在賢劫千佛中第四尊佛,而曰古者,以其既入涅槃也。安樂不動圣號,乃帝君將來成佛之稱。正不知尚當經歷若干恒沙劫,供養承事若干佛,而后得證此位也。豈曰現今即具三十二相,八十隨形好,坐菩提樹而成正覺哉。帝君位次,尚在玉帝之下。夫以玉帝而望菩薩,猶遠之又遠,況帝君之于佛乎。若云現今即證斯果,則欲尊帝君,而適以誣帝君矣。
【譯白】帝君說:“我信奉佛教后,頓悟不二法門旨趣。居住于清涼寶山,仍主管民間疾苦之事。當時蜀地遭水災,很多人被洪水淹沒,又苦于瘟疫、疾病、毒瘡等傳染病的蔓延。我化做村民,充當艄公,拯救淹溺者數千人。又化成太醫生,親自為病者診治,也救活很多人。遇靈鷲山釋迦牟尼佛,為我授記說:‘你于未來世,當得做佛,號安樂不動地、游戲三昧定慧王菩薩、釋迦梵證如來(知帝君將來必成佛,則知我們將來也必成佛)。’”[按]鷲峰古佛,即靈鷲山釋迦如來。釋迦佛為現在賢劫千佛中第四尊佛,而稱為古,是因為釋迦佛已入涅槃了。安樂不動之圣號,是帝君將來成佛之稱呼,但不知還要經歷多少個恒沙劫,供養承事多少佛,而后得證此位。豈能說帝君現在即具三十二相,八十隨形好,坐菩提樹下而成正覺了呢?帝君目前之位次尚在玉帝之下。以玉帝之位次而望菩薩,還差得遠之又遠,又何況帝君與佛之間的距離呢?若說帝君現今即已證佛果,則本想尊崇帝君,而反成誣損帝君了。
【原文】問,輪回之說,現所固有,但出諸釋典,孔子未嘗明言耳。?答,理之所在,便當信受,何論釋典,何論儒書。必待孔子之言而信,則孔子一生言語,得傳于后者,無幾矣(一部論語,不過一萬二千七百字,孔子所言者,止八千五百零三字)。若因記載所無,便為儒者所弗道。則六經〖詩,書,禮,樂,易,春秋,稱之為六經〗,四子書〖論語,大學,中庸,孟子四部經典的合稱,也稱四書〗中,孔子從無一言道及自己父母。將身為儒者,亦不當談及自己之親耶。況精氣為物、游魂為變之說,即是輪回之理。中庸論誠,不曰物之始終,而曰物之終始。周易六十四卦,不終之以既濟,而終之以未濟。皆寓循環無窮之意。其之所以不能如釋典之詳明者,只因人世圣人,不能洞見過去未來,及天上天下之事耳。中庸明明說及其至也,雖圣人亦有所不知。何足為病。◎桃李雖遇春始花,然萌芽初伏,即在葉未黃落之時。暖氣雖遇春始見,然一陽初動,已在冬至凝寒之候。世間萬事皆然,何獨于人而疑之(此亦格物之學)。
【譯白】問:“輪回之說,現實中固然是有,但只是出自佛教典籍,孔子未曾明說啊?”?答:“只要符合天理,便當相信接受,無論是出自佛典,還是來自儒書。若必得出自孔子之言才信,孔子一生之言語,得以流傳后世的并不多(一部《論語》不過一萬二千七百字,孔子所說的,只有八千五百零三字)。若因記載所無,就認為儒者對此不值一談。則六經四書中,孔子從無一言提及自己父母,難道后世身為儒者,也不當談及自己父母嗎?何況《易》中精氣為物、游魂為變之說,即是輪回之理。《中庸》論誠,不言物之始終,而說物之終始。《周易》六十四卦,不以既濟為終結,而以未濟為終篇,皆隱寓循環無窮之意。其之所以不能如佛教典籍闡述得那么詳明,只因為世間圣人不能洞見過去、未來及天上天下之事罷了。《中庸》中明明說,至理論至極處,即使圣人也有所不知。又何足懷疑呢?”◎桃李雖到春天才開花,而萌芽初伏卻在葉未黃落之時。暖和的氣候雖到春天才出現,而一陽初發卻是在冬至寒冷之際。世間萬物循環皆如此,何獨于人之生死輪回而懷疑呢?
【原文】問,佛教之來,始于東漢,故輪回之說,多在漢后。唐虞三代時,未之前聞也。?答,噫,可謂枉讀古人書矣。且而不聞鯀殛羽淵,其神化為黃熊乎(出《史記正義》,熊音乃平聲)。不聞衛康叔,見夢于襄公之妾乎(出《史記》)。不聞齊襄公所見大豕,從者以為公子彭生乎(出《左傳》)。不聞杜伯現形,挾朱弓彤矢,以射周宣王乎(出《墨子傳》)。不聞狐突遇太子于下國,老人報魏顆以結草乎。不聞二豎居晉侯膏肓之際,即向所殺之趙同趙括乎(俱《左傳》)。不聞吳王殺公孫圣于胥山,太宰三呼之而三應乎(出《法苑珠林》)。不聞越軍祭伍子胥,杯動酒盡乎(出《吳俗傳》)。若是者,試問在漢明帝前,抑在漢明帝后乎。吳季子曰,骨肉復歸于土,命也。若魂氣,則無不之也。此言可以悟已。
【譯白】問:“佛教最初傳入中國是在東漢時,所以有關輪回之說,多在東漢以后。唐堯、虞舜乃至夏、商、周三代時,未聽說過有輪回之事啊?”?答:“唉!真是枉讀古人書了。難道沒聽說過鯀(夏禹父)奉堯帝之命治水,九年未治平,被處死羽淵,其神識化為黃熊(熊,音乃,平聲)嗎?沒聽說過已逝之衛康叔托夢告訴衛襄公之小妾,要轉世做她兒子嗎?沒聽說莊公八年,齊襄公在貝丘打獵,見一大豬,而隨從者都見大豬是已死公子彭生所變嗎?沒聽說過被周宣王所殺之杜伯現出人形,拉開赤紅色弓箭射殺宣王嗎?沒聽說過僖公十年秋,狐突于下國遇見已死太子申生;宣公十五年,有一位已死老人結草幫魏顆俘獲秦國大力士杜回,作為報答魏顆曾救其女兒之恩德嗎?沒聽說過成公十年,曾被晉侯所殺之趙同、趙括化作兩個小鬼潛居于晉侯之膏肓處嗎?沒聽說過吳王夫差于胥山殺死公孫圣,太宰三呼公孫圣,而公孫圣三應嗎?沒聽說過越軍祭祀伍子胥時,只見酒杯一動,酒便被喝盡嗎?以上諸事,請問是發生在漢明帝之前,還是在漢明帝之后呢?吳國延陵季子說:‘骨肉軀體歸葬于土,是命之歸宿。而魂氣,則無處不可以去。’或許可從中悟出些道理。”
【原文】問,忠臣孝子,自當千古不磨。帝君七十余化,固無足疑。至庸夫俗子,一死之后,魂魄散矣,安在曠劫長存。?答,形有大小靈愚,性無大小靈愚。若一為庸夫,遂爾磨滅,則帝君邛池方化時,不過寸許小蛇耳,散莫易散于此,今日何以復有帝君。
【譯白】問:“忠臣孝子之魂魄,理當千古不滅。帝君七十多次化身,固然無可懷疑。至于凡夫俗子,一死之后,魂魄隨即消散,何能曠劫長存?”?答:“形體雖有大與小、聰敏與愚笨之分,而真性并無大與小、聰敏與愚笨之別。若一為庸夫,魂魄隨即磨滅,則帝君在邛池轉世化生時,不過寸長小蛇罷了,散莫有比此更容易散的了,今日何以還有帝君呢?”
【原文】問,歷觀記載,信知三世之必有。但近見朱子小學,謂死者形既朽滅,神亦飄散,是以生疑耳。?答,小學所引范文正公(范仲淹)語,謂獨享富貴而不恤宗族,異日何以見祖宗于地下,此亦朱子之言乎。客曰,亦朱子之言也。答,然則既已形滅神散,更有誰人羞見祖宗耶。且祖宗亦已散滅,誰復見此不恤宗族之人耶。前后所言,本相矛盾(此段文義,本于空谷大師尚直編)。夫啖果者先除其核,食肉者務去其骨。子讀小學,何乃偏取其骨而食之,取其核而喚之乎。且堯舜周孔,儒宗之山斗也。然在虞書,則曰,祖考來格。周公告三王曰,予仁若考,能事鬼神。孔子則彈琴而晤文王,夢寐而親姬旦。明明皆以前人為不散滅也。謂先儒之言當信,則堯舜周孔愈當信。若謂堯舜周孔不足信,何有于先儒。況人死果若散滅,則先儒雖賢,今日亦在散滅之數,春秋二祭,可以不設。若現今尚行春秋二祭,則散滅之說,為后人者先不信奉矣,又何以服天下后世乎。孟子讀武成,尚止取二三策。何況小學。
【譯白】問:“遍讀各種記載,信知三世輪回確實是有。但近見朱熹《小學》,說死者形體既已朽滅,神魂也隨之飄散。因此心中又產生疑惑。”?答:“《小學》上還有一段引自范文正公的話,說因祖宗積德百余年,才有我今天為官之福澤。倘若我獨享富貴而不體恤周濟宗族,他日有何面目見已逝之祖宗呢?此也是出自朱子《小學》之言吧。”客人說:“沒錯,也是朱子之言。”“那么,既然形體朽滅神魂消散,更有誰人羞見祖宗呢?且祖宗也已形滅神散,又有誰還能見此不恤宗族之不孝子孫呢?《小學》前后所說,豈不是自相矛盾?吃果子先要除其核,吃肉定要去其骨。你讀《小學》,為何偏要取其骨而啃,擇其核而吃呢?況且堯、舜、周公、孔子,是儒家宗師中的泰山北斗,然而《虞書?益稷》上則說:‘祖先降臨。’《周書》中周公祝禱太王、王季。文王說:‘我像祖考先王一樣仁義,且能奉事鬼神。,孔子則于彈琴時會晤文王,于睡夢中親見周公。儒書中諸多記載明明都認定前人的神魂是不散滅的啊。倘認為像朱子這些先儒之言當信,那么堯、舜、周公、孔子就更當信。若認為堯、舜、周文王、孔子不足信,又哪有先儒存在?況且若人死后神魂果真散滅,那么朱熹這些先儒不管有多賢明,而今也同樣早歸散滅了,春秋二季之祭祀,便可不必舉行。倘若現今仍行春秋二祭,則形滅神散之說,作為他們的后人首先就不當信奉了,又憑什么來說服天下后世呢?孟子讀《書?武成》,只擇取其中二、三策,何況《小學》呢?”
【原文】問,神明不滅,還復受生,既聞命矣。若謂以人化獸,以獸為人,吾不信也。?答,形隨心變,一念仁慈,人天儕(chai)伍。一念兇惡,鬼畜胚胎。善惡既互為而不純,則人獸亦迭化而不恒。若云人定為人,獸定為獸,則初分人獸時,不亦偏枯之甚乎。◎有人問一僧云,人之體何以直行,獸之身何以橫走。僧曰,人之前世心直,故今世之身亦直。獸之前世心橫,故今世之身亦橫。夫心直心橫,頃刻變異,其形則為人為獸,豈非顛倒無常者乎。又人惟有慚有愧,故人則有衣。獸唯無慚無愧,故獸獨無衣。又人惟有福,故隨冬夏而遞更裘葛。獸因無福,故歷寒暑而止此羽毛。又人于宿世,常發善語,慈和語,利益語,誠實語,尊信三寶語,故今世隨心所發,口中能歷歷道之。獸于前世,常作惡語,妄語,訐(jie)人隱私語,斗構是非語,穢語,鎊佛鎊法語,不信因果語,故今世有口無言。縱饑渴垂斃,而不能索食。白刃刺心,而不容置辯(此亦格物之學)。
【譯白】問:“人死神魂不滅,還會再轉世,我已聽明白了。若說人死后轉生為獸,獸死后轉生為人,我不能信。”?答:“形體隨心念而變。一念仁慈,可躋身人天。一念兇惡,即種鬼畜胚胎。既然為善為惡互相夾雜不純,則為人為獸也輪回轉換而不恒常。若說人死定還為人,獸死定還為獸,那么造物者初分人獸時,豈不是太不公平了?”◎有人問一僧說:“人之身體為何直立而行,獸之身體為何爬而橫走呢?”僧說:“人之前世心直,所以今世之身也直。獸之前世心橫,所以今世之身也橫。”心直心橫,頃刻變異,因而形體倏忽轉世為人,倏忽再世為獸,豈不是顛倒無常?又因為人知慚知愧,所以人則有衣。獸無慚無愧,所以獸獨無衣。又人因行善修福,所以隨冬夏而更換裘葛。獸因無福,所以無論寒暑都只有一身羽毛。又,人于前世,常說善語、慈和語、利益語、誠實語、尊信三寶語,所以今世隨心所想,口中都能——說出。獸于前世,常說惡語、妄語、訐人隱私語、斗構是非語、穢語、謗佛謗法語、不信因果語,所以今世有口而不能說。縱使饑渴瀕死,也不能開口乞食。即使刀刃刺心,也不能出言辯屈。
摘自安士全書《文昌帝君陰騭文》廣義節錄:當來證果
看網友對 當來證果 的精彩評論