▼下附征事一則
志存濟溺(出自《懿行錄》)
【原文】明楊少師榮,字勉仁,閩之建寧人,世以濟渡為業。時遇溪漲,沖毀民居,溺死者順流而下。他舟爭取貨物,獨少師曾祖與祖,專意救人,貨物一無所取。鄉人共笑其愚,答曰,我渡值足以自給,妄取非吾愿也。迨少師父生,家漸裕。忽有道者過,曰,汝祖有陰功,子孫當貴顯,宜葬某地。遂如言葬之,即今白兔墳也。后生少師,弱冠登第,位至三公【三公,古官名。即太師,太傅,太保〗。曾祖,祖,父,皆贈如其官。[按]康熙丙子年六月初一日夜半,崇明縣海潮大至,飄去沙鎮一十八所,人畜器械,蔽水而下。有人伏于大柴堆上,浮海而來,未及到岸,而岸上居民某,利其柴,漸漸以物鉤取,不意柴堆忽散,其人溺死。方至薄暮,取柴者忽發顛狂,自言,我一家四口倶死,唯我尚可獨生,今汝既害我,我決不汝饒矣。其人即于是夕暴亡。可見志在利人者,己亦未嘗不利。志在得財者,財亦終不可得。善士樂得為善,惡人枉自為惡,良不誣也。
【譯白】明朝少師(古代官名)楊榮,字勉仁,福建建寧人,祖輩世代以擺渡為業。有一年,遇上游溪水暴漲,沖毀民房,被淹死的尸體順流漂下。其他船夫都搶榜貨物,唯獨楊少師的曾祖和祖父專心救人,對貨物一無所取。鄉里人都笑他們愚蠢。他們回答說:“我們擺渡之錢足夠養家糊口即已,至于妄取非義之財,不是我們所愿。”及至少師的父親出生,家境逐漸富裕。有一天,有位道人路過他家門口,說:“你們祖輩積有陰德,子孫必定顯貴,可把祖先的骨骸移葬某地。”家人即按道人所指點處葬之,該處就是今天的白兔墳。后來生下少師,年剛二十就考中科第,位列三公(古代朝廷中三種最高官銜的合稱),曾祖、祖父和父親,皆被朝廷追贈其官銜。[按]康熙丙子年六月初一夜半時分,崇明縣海潮猛漲,沖走沙鎮一十八所,人畜器具順水而下。有一人伏于大柴堆上,順水流漂浮而來,眼見快要靠岸,而岸上有一居民,貪圖那堆木柴,就用鉤子鉤柴,沒想到柴堆忽然散開,結果柴堆上的人落水被淹死。就在這天傍晚,那個取柴的人忽然發癲狂,自言自語道:“我一家四口都被淹死了,唯獨我還能幸存。今天你既害死我,我決不會饒你!”其人即于當晚暴死。由此可見,志在利人的,自己未必不得利益。志在得財的,財卻終不可得。正所謂善人樂得為善,惡人枉自為惡。絲毫不差。
摘自安士全書《文昌帝君陰騭文》廣義節錄:志存濟溺
看網友對 志存濟溺 的精彩評論