下附征事五則
因荒釀禍(出自《隋書》)
【原文】隋末,馬邑大饑。太守王仁恭,堅閉倉廒,不務賑濟。劉武周宣言曰,今百姓饑荒,僵尸載道,王君如此坐視,豈是民之父母。因椎牛誓眾曰,吾輩不能甘心待死,官倉之粟,皆百姓脂膏,公等可隨吾取之,以延旦夕。眾許諾,乃謀殺仁恭,開倉賑濟。由是遠近鄰邑,無不響應。[按]武周之意,不過欲號召饑民,借以倡亂耳。然釀成之者,皆仁恭也。昔趙清獻,知越州,適吳越大旱,公不待民饑,早為規畫,撫循倍至,而后民情為之帖然。彼全軀保妻子之臣,烏足語此。
【譯白】隋朝末年,山西馬邑遭遇大饑荒,太守王仁恭緊閉糧倉,不肯賑濟百姓。劉武周揚言,如今百姓鬧饑荒,餓死之尸體在道路隨處可見,姓王的如此坐視不管,哪還算父母官?于是椎牛歃血,聚眾盟誓說:“我們不能甘心等著餓死,官倉的糧食,都是百姓之血汗,你們可跟隨我前往取糧,以延續生命,眾人表示贊同,于是合謀殺死王仁恭,打開糧倉賑濟百姓。由此遠近相鄰之縣無不響應。[按]劉武周之本意,不過是號召饑民,借王仁恭不肯賑濟一事來造反作亂罷了。然而釀成殺身之禍的,都是王仁恭自己招惹的。北宋趙清獻(趙拃)任越州(今浙江紹興)知府時,恰逢吳越地區大旱,趙公不等百姓受饑,早就規劃妥善,對災民安撫體恤,關懷備至,所以民心都很安定。那些只顧保全自身及妻子之臣,實在不值一提。
摘自安士全書《文昌帝君陰騭文》廣義節錄:因荒釀禍
看網友對 因荒釀禍 的精彩評論