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原文】吾輩有志學孔孟,當學其大本領處。如學無常師,吾道一貫,無意必固我,是孔子之大本領也。發明克復忠恕之理,是顏曾之大本領也。仲尼之學,專務治己,故曰默而識之,夫我不暇,躬自厚而薄責于人,垂訓不一。孟子之時,雖有楊墨,孟子辭而辟之,是猶揖讓之變為征誅,非可人人效顰也。無如后人于仲尼躬行之道,畏難茍安。一聞能距楊墨,即是圣人之徒,便踴躍鼓掌,舍難趨易。反恨當今之世,無楊墨可辟,構求稍可牽合者,即以楊墨例之,于是移其說于釋道。但從事于講學,而所以自治者疏矣。則何如存圣賢大公之心,但盡其在我,無事黨同伐異之為得也。[按]佛之五戒,仿佛儒之五常,但當交相贊,不當交相毀。世俗不察,聞慈悲之說出于佛氏,必反乎其說,而吾儒之仁于斯而喪。聞盜淫之戒出于佛氏,必反乎其戒,而吾儒之義于是而亡。聞妄言之禁出于佛氏,必反乎其禁,而吾儒之忠信于此而滅。豈非欲衛道,而反害道耶。昔有學者,以佛教之害,問象山先生。先生曰,試問害在何處。今之害道者,正在此種閑言語。
【譯白】人若有志于學孔子、孟子,當學其大本領處。譬如學習孔子沒有固定的老師,我之道是以一理而貫通萬事,不憑空臆斷(毋意)、不絕對肯定(毋必)、不固執拘泥(毋固)、不唯我獨是(毋我),這些都是孔子之大本領。發揮闡明克己復禮及忠恕為懷之理,是顏回、曾子之大本領。孔子之學說在于專務修養自身德性,所以孔子說:“把所見所聞默默記在心里,我沒有閑工夫批評別人,嚴格責備自己之過失,而對他人盡量寬恕。”儒書中像此類訓誡,不一而足。孟子那個時代,雖有楊朱主張為我,墨翟主張兼愛,但孟子抵制而駁斥其學說是無父、無君,如同由揖讓而變為討伐,不是人人都能效仿的。無奈后人對于孔子親身實行之道德學說總是畏難退避,寧愿茍且偷安。一聽說駁斥楊朱、墨翟即可躋身為圣人之徒,便不禁手舞足蹈,歡欣鼓掌,當下舍難趨易。反恨當今之世沒有楊朱、墨翟可讓他駁斥。尋覓到稍可牽強湊合的,就例為楊朱、墨翟一類。于是便把楊、墨之學說移向佛教、道教。只從事于學術上之論辯,而自身的德行修養卻松懈了。不如存圣賢大公無私之心,盡自己之力做好本分之事,不搞黨同伐異,豈不更為得當?[按]佛教之五戒,類似儒教之五常,只當互相贊嘆,不應互相詆毀。世俗之人不加思察,聽聞佛教慈悲不殺之說,必定要反其說,而儒教之仁從中喪失。聽聞佛教戒偷盜、邪淫之說,必定要反其戒,而儒教之義于茲而亡。聽聞佛教禁止妄言,必定要反其禁,而儒教之忠信于此而滅。豈不是想要衛護儒家道統,而反行害儒之實了?以前有學者提出有關佛教之害處,問陸象山先生。象山先生反問說:“試問害在何處?”其實當今之損害儒宗道統的,正在此種自詡為學者之人的閑言語中。
摘自安士全書《文昌帝君陰騭文》廣義節錄:培植真儒
看網友對 培植真儒 的精彩評論