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人午夜电影网_国产99久久久久久免费看农村_久久精品小视频_亚洲欧美日韩另类精品一区二区三区_91激情视频_伊人福利视频

當前位置: 首頁 > 黃柏霖講安士全書 > 黃柏霖老師主講《安士全書》(第111集)

黃柏霖老師主講《安士全書》(第111集)

黃柏霖老師 講于2020年06月25日

臺孝廉講堂

尊敬的各位同修大德,大家好!

今天我們研討《安士全書·文昌帝君陰騭文廣義節錄》,經文第六十五,“剪礙道之荊榛(jīng zhēn),除當途之瓦石”。

請各位同學翻開課本第三○二頁,我們看經文:

“剪礙道之荊榛。除當途之瓦石。”

“(發明)荊榛礙道。必觸人衣。剪之。則利于行走。瓦石當途。必傷人足。除之。則便于步趨。于此留神。則一舉足而不忘利濟可知。況以明眸(móu)之人。而當白晝。其剪除之功猶小。若暮夜昏黑。或兩目失明。則剪除之功尤大。甚勿以其善小而不為也。”

我們看這一段的名相注釋:

“剪礙道之荊榛”,這個“剪”是砍伐、截斷的意思。“礙”,就妨害、阻礙。“道”就是道路。“荊榛”,一般是指叢生灌木。那么“剪礙道之荊榛”的意思就是砍除阻礙道路的植物樹木,以利通行。

那這一句“荊榛”,我們也會用另外一字句,叫荊棘(jīng jí)。荊棘跟荊榛,其實同一個意思,是指叢生而多刺的灌木。這個一般在山林、步道都有。那么另外一種意思就是比喻困難、險境,或者是紛亂。那么再來就是比喻小人、讒賊。

那么我們這段經文,當時我在準備的時候,我就在思維,周安士菩薩他來如何注解這一個“剪礙道之荊榛,除當途之瓦石”。這是《文昌帝君陰騭文》的經文,那么跟佛經一樣,經,它有事跟理。《陰騭文》雖然是一本善書,但是看你什么角度去看待它,圓人說法,無法不圓。所以“剪礙道之荊榛,除當途之瓦石”,如果對一般平民百姓來說,對一般眾生來說,就是剪除妨礙道路通行的這些有刺的樹木、荊榛,排除道路上阻礙的瓦石,譬如說有人在做惡作劇,在鐵軌上放石頭,這個就會影響到整個火車行駛的安全,或者道路上有石頭啦,有些破裂的這個瓦石啦,可能會傷及行人跟車輛,這都是“除當途之瓦石”。

所以這個經文里面講說,“荊榛礙道,必觸人衣”,“荊榛”是帶有刺的樹木,那你走過去的話,它就勢必一定會鉤住你的衣服,把你衣服鉤破了,“必觸人衣”。“剪之,則利于行走”,你把它剪掉,則方便來行走。“瓦石當途,必傷人足”,在道路上有破瓦片,容易傷到行走的路人,會傷到人足,人的腳會容易受傷。“除之,則便于步趨”,那把它排除以后,則方便路人行走。

這一句話其實有很深的意涵,也就是我們等一下要探討的,如何把這一段經文消歸自性。“荊榛”就是指我們什么?我們的煩惱習氣,就是我們的根本無明、塵沙惑、見思惑,就佛所說的惑業苦,無明煩惱。無明煩惱障礙什么呢?障礙到我們的菩提大道,這叫“荊榛礙道”。“必觸人衣”,嚴重障礙菩提。所以這個煩惱障跟所知障就障礙到我們的菩提跟涅槃,障礙到你能夠出離三界六道的輪回。所以“荊榛礙道,必觸人衣”。“剪之”就是斷除煩惱。斷見思惑,出三界、了生死;斷塵沙惑,離開十法界;斷妄想、無明,入一真法界。“剪之,則利于行走”,能夠成就無上菩提,就是“利于行走”。

那么“瓦石當途”,就是我們所有的煩惱習氣。等一下我們會逐一探討,如何把這個“瓦石當途”延伸到我們的修行,我們修行的菩薩道,那就會傷害到我們的菩薩行,“必傷人足”,傷害到我們的菩提行。那“除之”,如果能夠排除,則我們修行一帆風順,圓滿無上菩提。

所以我們今天就來從這個“剪礙道之荊榛”,我們來探討,什么是障礙我們修行菩薩道上的荊榛呢?就是無明煩惱習氣。我引用《三時系念》第三時的白文,我們來看中峰國師他的開示。“合塵背覺,栽荊棘于七寶園林。舍妄歸真,列珠網于四生門戶。”

“合塵背覺”,“塵”就是我們的煩惱,“合塵”就是你心跟五欲六塵相合了,就是你攀緣五欲六塵了,那就是背離了覺性。“覺”就是本有的,“背覺”就是違背了本覺,迷在五欲六塵境界中。這個都是迷惑,那迷惑一定會造業。所以你一旦“合塵背覺”,那么就“栽荊棘于七寶園林”。“七寶園林”是指哪里呢?難道是心外的園林嗎?不是,是我們自性的“七寶”。“栽荊棘”就是你已經造業了。那“七寶園林”是指我們的真心本性。我們迷失了自性,這才造業。為什么迷失自性?合塵背覺。所以凡夫墮落六道輪回,永遠都沒有出期,就是因為迷失了自性,因迷惑而造業,因造業而受苦。

那“七寶園林”,我們剛才講說是我們的菩提自性。那很多老菩薩,其實他也不太明白“七寶”。像以前,我姑姑她是持大悲咒的,當時她要往生前有托付給我,我剛好去受菩薩戒,她說,那我等你回來。果然是我受完菩薩戒回來以后,當天她就舍報往生了,她也是修持不錯。她就準備了七寶,她準備什么七寶呢?就是《佛說阿彌陀經》里面講的七寶。

我們看《佛說阿彌陀經》里面的經文。“又舍利弗!極樂國土有七寶池,八功德水充滿其中,池底純以金沙布地。四邊階道,金、銀、琉璃、玻璃合成;上有樓閣,亦以金、銀、琉璃、玻璃、硨磲(chē qú)、赤珠、瑪瑙而嚴飾之。池中蓮花,大如車輪,青色青光,黃色黃光,赤色赤光,白色白光,微妙香潔。”

我姑姑就是準備這七寶,“金、銀、琉璃、玻璃、硨磲、赤珠、瑪瑙而嚴飾之”,她就真的是準備這七寶了。那當時我因為學佛不夠深入,我也沒辦法跟她開示說,“七寶”就是指七菩提。其實我們〈三十七助道品〉里面有五根、五力,你們看《彌陀經》里面講,五根、五力、七菩提分、八圣道分。七菩提分、八圣道分就是,七寶池就是七菩提,八圣道分就是八正道,七菩提分就是七菩提。

那我們再看看《佛說阿彌陀經》里面的第二段經文:

“復次舍利弗!彼國常有種種奇妙雜色之鳥——白鶴、孔雀、鸚鵡、舍利、迦陵頻伽、共命之鳥。是諸眾鳥,晝夜六時出和雅音,其音演暢五根、五力、七菩提分、八圣道分如是等法。其土眾生聞是音已,皆悉念佛、念法、念僧。”

這個五根就是信、進、念、定、慧,信根、精進根、念根、定根、慧根。那我常常都會把它濃縮成信、進、念、定、慧,你這樣就記起來了,很好記。也就是說,你去極樂世界之前,你要先修〈三十七助道品〉里面的,前面的三樣。三十七助道品就是什么呢?就是四念處、四正勤、四如意足,然后五根、五力、七菩提分、八正道分。那我們等一下會討論的,是探討七菩提分、八圣道分。五根,我講過了,叫信、進、念、定、慧,信根、精進根、念根、定根,還有慧根。這五根如果根扎得深,它會產生力量出來,叫信力、精進力、念力、定力、慧力。就信、進、念、定、慧。五根、五力到極樂世界才學。到極樂世界學什么呢?學五根、五力、七菩提分、八圣道分。

你還沒有去極樂世界以前,你要先學前面那三樣。一個是四念處,觀身不凈,觀受是苦,觀心無常,觀法無我,這是第一道功課。再來,四正勤,已生惡令永斷,未生惡令不生,未生善令得生,已生善令增長。也有說,已生惡令速斷,未生善令得生。已生惡令永斷,未生惡令不生,就是還沒有起來的惡念,不要讓它生出來。未生善令得生,還沒有生出來的善心,讓它趕快生,發起善心。已生善令增長,已經有發善心了,讓它增長。這個叫四正勤。那四如意足呢?就欲如意足、念如意足、進如意足、慧如意足。以上這三科助道品,要在往生前修。

那我們要了解說,“栽荊棘于七寶園林”,所以我們必須要把“七寶”先明白,所以我們就來引用蕅益大師的“七菩提分”。蕅益大師怎么解釋七菩提分呢?七菩提分就是擇法覺支、精進覺支、喜覺支、除覺支、舍覺支、定覺支、念覺支。

那什么是擇法覺支呢?就是你能夠簡別真偽,什么是善法,什么是惡法,什么是了義,什么是不了義的。“智慧觀諸法時,善能簡別真偽,不謬取諸虛偽法,名擇法覺分”。

精進覺支就是精進修諸道法時,善能覺了,最后能夠大徹大悟,不用修無益的苦行,在菩提道上,在正法當中,精進修行,這叫精進覺支。

那喜覺支,就是能夠得到法喜,覺悟了就自然法喜充滿,住在真法樂里面,那個叫做喜覺支。

那有喜覺支以后就能夠除覺支,就斷除諸見煩惱之時,“善能覺了,除諸虛偽,不損真正善根”。

那舍覺支就是行舍覺支,蕅益大師說,“若舍所見念著境時,善能覺了所舍之境虛偽不實,永不追憶”,就是了解境界是虛偽不實的,這個叫舍覺支。

再來是定覺支,如果能夠“發諸禪定之時”,也了解說,“善能覺了諸禪虛假,不生愛見妄想”,也不能執著在這個禪定里面,起了這個愛見妄想,這個叫定覺支。

最后就是念覺支,“若修出世道時,善能覺了,常使定慧均平,或心沉沒,當念用擇法精進喜三覺分以察起之,或心浮動,當念用除舍定”,除覺支、舍覺支跟定覺支。就是說你心沉沒的時候,你要用擇法覺支跟精進覺支、跟喜覺支來覺察;如果你心浮動了,就要用除覺支跟舍覺支、跟定覺支來攝住你的心,“調和適中”,這是念覺支。

以上我們是提到《三時系念》里面,“栽荊棘于七寶園林”,“七寶園林”就是我們菩提自性,那我特別把這個七菩提分提出來報告。

“舍妄歸真,列珠網于四生門戶”。四生門戶有四生,叫濕生、化生、胎生、卵生。“舍妄歸真”,老法師說,就是這一句對上一句來說,六道是“妄”,五欲六塵是“妄”,“舍妄”就是把這些虛妄舍棄。那“歸真”就是往生西方極樂世界,西方極樂世界是一真法界。

古德說,凈土法門是大乘中的大乘,一乘中的一乘。這話怎么說呢?老法師說,毗盧遮那佛的華藏世界是一真法界,而《華嚴經》末后,普賢菩薩以“十大愿王,導歸極樂”。我們應該很認真、很冷靜的想想,文殊菩薩、普賢菩薩還要求生西方極樂世界,那極樂世界一定比華藏世界還要殊勝啊,否則他們去做什么?不但他們自己要去,還引領華藏世界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念佛求愿往生,實實在在不可思議。所以,西方世界是一真法界里面的一真法界。

老和尚特別怎么解釋呢?他說,華藏世界有點像,譬如我們現在以亞洲來說,新加坡算是一個非常幸福的國家。老和尚當時在新加坡講經,那有弟子就問他說,那華藏世界跟極樂世界怎么去分辨呢?老和尚就用一個善巧方便的比喻。去過新加坡都曉得,新加坡最熱鬧是哪里?最華麗最熱鬧就是烏節路。這個地方我去過,我去新加坡講經,他們有帶我去過烏節路。真的是很華麗。那新加坡算是一個很幸福的國度。老和尚說,華藏世界就是新加坡,極樂世界就是新加坡里面的最精華,烏節路。

所以這個地方老和尚說,西方世界是一真法界里的一真法界,那求生西方就超越十法界了,究竟圓滿的“舍妄歸真”。所以你不往生極樂世界,就沒有辦法舍妄歸真。

“列珠網于四生門戶”,這是講“事相”。“四生門戶”就是六道眾生,胎生、卵生、濕生、化生。這是六道眾生有能力、有機會在一生當中超越十法界,圓滿成佛。

“縱橫萬法,圓裹一心”。這是講“理論”。“縱橫萬法”,“縱”就是時間,“橫”就是空間。在無限的時空里面,包含一切萬法,即“橫遍十方,豎窮三際”。

“圓裹一心”,“圓裹一心”什么意思呢?時空、萬法都是一心變現之物,一心是能變,時空、萬法是所變,所以圓滿的包含了一切萬法。“一心”是我們的真心,是真正的自己。禪宗說,“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。”“本來面目”就是真如本性。所以這一段,中峰禪師的這個白文,就是把事跟理都講出來。我們如何能夠契入呢?如何能夠證得呢?就是我們現前唯一的課題。

這個是提到“栽荊棘于七寶園林”,因為“荊榛礙道”我特別提到,那就是無明煩惱障礙菩提大道,所以我就引用中峰禪師的“栽荊棘于七寶園林”來做一個比喻,這樣大家就是能夠融會貫通。

再來,我們看下面的名相注釋:

“步趨”,“步”就是徐步。“趨”就是快速走。“步趨”就是行走。

“明眸之人”,“眸”就是眼珠。一般都指眼睛。

我們看這一段白話解:

(發明)荊棘草木擋道,一定會損害人身和衣服,剪除了就有利于行走;瓦片石塊擋道,一定會撞傷人的腳,清除了就能夠方便步行。在這些地方留神,那么每一舉手投足都不忘利益別人了。如果路上走的是眼睛明亮的人,又是在白天,那么剪除的功勞還算小;如果是晚上昏黑,或者路上走的又是雙目失明的人,那么剪除的功勞可就大了。千萬不要以為善小就不愿去做啊。

所以這一段就是,我剛才跟各位分享的,為什么周安士菩薩特別在(發明)注解這一段經文里面,周安士菩薩也說了,“于此留神,則一舉足而不忘利濟可知。況以明眸之人,而當白晝,其剪除之功猶小。若暮夜昏黑,或兩目失明,則剪除之功尤大。甚勿以其善小而不為也。”這個地方就是我們要來談,菩薩道上的修行障礙。剛才我們有提到一段《三時系念》的經文,那我們現在就來繼續研討這一段,為什么《陰騭文》選“剪礙道之荊榛,除當途之瓦石”的深層意義。

我們整個大乘佛法的基本就是發菩提心。我們《無量壽經》里面也講,往生西方就是“發菩提心,一向專念”。那么發菩提心就是菩薩道的根本。

那怎么安住菩提心呢?怎么降伏煩惱習氣呢?云何降伏其心呢?凡夫的習氣都無量無邊。我們常常跟人家互動,常常就是會產生一些煩惱。心地不夠慈悲,不夠柔軟,沒有統領大眾的智慧,德行也不夠,所以常常在境界里面,被境界所轉。

所以如何發菩提心,這邊我們提供四點。

第一個,不去傷害一切眾生。就是要發慈悲心,心性要柔軟。有些人在學佛的過程里面,心地慈不慈悲?譬如說一般人吃東西,太熱太冷他都不要,那么修行本身,那佛陀有跟我們講要以苦為師。像弘一大師他怎么修持呢?他身上的蟲子在咬他的時候,弘一大師他只關心身上那個蟲子能不能安穩,他不關心自己的肉體痛不痛,這個就是慈悲心,這也就是菩提心,他菩提心真發出來,他可以做得到,那這個菩提心就生出來。我們臺北法鼓山的那個圣嚴法師,他們帶蓮友參訪的時候,第一個一定會帶他們參觀大悲心起,就是大悲殿,大悲心起就是菩提心。所以菩薩必須要有遇苦能忍的德行,這個是菩提心的必要條件。

第二個,慈悲要深厚,要淳厚。就是你要替別人著想。你雖然不怕熱,但是你要想別人怕不怕熱;你不饑渴,想想別人是不是會饑渴。我常常也是這樣,為眾生服務的時候,我都會先去想眾生的感受。你要提供給眾生的時候,你一定要替眾生著想,要慈悲,要淳厚,為眾生準備好。不管是我們供養三寶,或者是我們供養眾生,內心要厚道,要慈悲淳厚。

第三點,“深心平等”。“深”就代表平等對待一切眾生,不是說你對我好,我才對你好;你不理我,我也不理你。不是,要平等對待一切人,不起分別心。

第四個,“信樂大乘”。

以上是發菩提心的四個最起碼的先要有這個基礎,信樂大乘,深心平等,慈悲淳厚,還有不忍傷害眾生。

那么天親菩薩他有講四種發心,追求無上菩提有四種發心。第一個,就是見賢思齊。第二個,觀身過患。第三,慈愍眾生故發菩提心。第四,修行的最高成就就是成佛。

追求無上菩提,發菩提心,第一個要見賢思齊,就像《地藏經》里面那位大長者子,他看到師子奮迅具足萬行如來這么莊嚴,心中十分仰慕,就發起成佛的菩提心。這是第一個,見賢思齊。

第二個,觀身過患。就是佛陀講的四念處,觀身不凈,觀受是苦,觀心無常,觀法無我。所以我們慈悲心,我們發菩提心,就不忍吃眾生肉,那最簡單的一個是觀身過患,就是譬如說,你要吃眾生肉,你先拿刀子割自己的肉,看可不可以割得下去,你都割不下去了,你怎么忍心吃眾生肉呢?宰殺動物呢?今天我們看到一個新聞報導,非常的殘酷,就是山上的流浪狗被一群惡人殘殺了,天氣這么熱,有好幾只的流浪狗暴尸在道路上。他宰殺動物,他不知道因果報應,這些狗也都是有靈性的,狗一定會報仇的,因緣會遇時,果報還自受,這果報是非常慘烈的。所以觀身過患。

再來,第三個,因為慈愍眾生故發菩提心。譬如說,我們常常看到畜生道的苦,它們終其一生必須活在弱肉強食的陰影之中,隨時都有生命的危險。而我們又幫不了眾生,所以發愿一定要成佛,才能夠利益眾生。

第四個,修行追求的最高成就就是成佛。像六祖大師一樣,“惟求作佛,不求余物”。這是天親菩薩他開示的,四種發心追求無上菩提。

也就是我們探討的重點,什么是修行菩提道上最大的障礙?就是學習上最大障礙是什么?

老法師開示說,浮躁是我們學習最大的障礙。心神不寧,尤其是現在人,非常的浮躁。老和尚說,浮躁不除掉,永遠體會不到,你雖然學佛,但是你學的都是語言、言語,是皮毛,這些文字、名相。你心越清凈,體會越深,平等心就會顯現出來,縱然你沒有開悟,也接近開悟的邊緣。清凈是見思煩惱淡薄了,見思煩惱斷了,真正清凈心就現前了,就像阿羅漢一樣;塵沙煩惱斷了,平等心就現前了。我們心不平怎么行呢?為什么不平?因為有我,有我就不平,我們總比別人強一點,那就是傲慢哪。所以佛說得很好,為什么?因為你有我,你有末那識,第七識的執著,有末那識,四大煩惱常相隨。

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,那是我們的真我,就是我們的如來自性。一般人講靈魂,在佛法上不講靈魂,講靈性。老法師說,他有沒有我執?有,有我執就叫做靈魂,不叫靈性。為什么?因為他活動空間出不了六道輪回,他在六道里面轉,出不去。為什么?他迷了。除非他覺悟,他覺悟了就出六道,超越六道,他就不叫靈魂,他叫靈性,他活動的空間就大了,那活動空間是十法界。但是他也沒有離開十法界,為什么?因為他還有起心動念,因為他還有無明沒有破。無明破了以后,靈性的名詞也沒有了,那叫什么?叫自性。所以我們現在就搞清楚了,靈魂、靈性、自性。靈魂就是有執著,那靈魂他活動的空間就在六道里面。那靈性呢?他就在十法界了。那無明如果破的話,靈性的名詞就不叫靈性了,叫自性了。他還源了,回歸到自性,那叫什么?叫佛,真佛,不是假佛。一個東西,三個名詞,一而三,三而一。

所以大乘經越學越歡喜,古人講長時熏修經教是非常有道理的。我們現在探討,在菩提道上最大的障礙,我們現在了解,是執著、分別、妄想,那簡單來說,就是無明煩惱習氣。但如何在菩提道上一帆風順呢?老法師跟我們開示,那就是一門深入,長時熏修,這樣菩提道上就一帆風順。要怎么辦呢?他說,一部經學一遍不行。這也是我常常在思考的問題,思維的問題,老和尚說,一部經要不斷的講。像古德,一部《佛說阿彌陀經》就講了數百遍。反復的講,后后勝于前前,越后面講境界越高。

很多人就是一部經學完,學一遍就不學了,老和尚說,那沒用處。他說,那不是你的,跟你毫不相干。他說,學一部經,至少這一部經學十遍。老和尚的條件是學十遍。怎么學十遍呢?他說,講十遍。所以我就常常在想說,我這個《安士全書》講完,我要回過頭,我想要再講《感應篇》。那我要怎么講呢?我一直在想題目,叫《感應篇新說》。我在想這些,就是用老和尚這個精神,就是說一部經講十遍,也可以深說、淺說、長說、短說。所以一部經最少的條件是要講十遍,學十遍,講十遍,你才會有一點心得。所以我現在事實上只是打基礎而已。

老和尚說,我們這一代弘法的人太少了,原因是什么?原因就是不認真學經教。老和尚說,很多年輕法師他經學一遍,你跟他講哪里,他說,那我學過了。老和尚說,沒用處。古人學一部經,至少都五年、十年,他才得三昧。所以我們現在明白,聽經、講經要做什么?就是想要得三昧。鄭石巖教授跟我們講一句話,佛陀教育基金會鄭石巖老師,他講的《華嚴經》講得非常好,他說,六根都可以修三昧,二十五圓通都可以修三昧。對不對?他說,其實我們學講經的,是在修什么呢?他說,修舌根三昧。我覺得他講得很有道理,就是每天講經就在修舌根三昧呀。

所以老和尚說,一部經學五年、十年,能得三昧,他能開悟,一遍、二遍、三遍沒用處。尤其現在的社會,造成現代人的人心浮躁。是真的啊,現在手機發達,電腦發達,哎呀,外面的誘惑無量無邊,很容易造成你心浮氣躁。現在的世界的信息變動,瞬息萬變,魔強法弱,道高一尺,魔高一丈,所以容易造成現在人心浮氣躁。他說,心浮氣躁是學習佛法最大的障礙。所以制心一處,無事不辦。

其實末學來學習這個《感應篇匯編》,還有《安士全書》,其實我是特地的要制心一處,是特地要學習古德的精神,就制心一處嘛。就專講因果,專講因果,一年、五年、十年,講二十年、三十年。就是徹悟禪師說的,“深信因果者,終大明于心性乎”,最后他還是“大明于心性乎”。什么叫“大明于心性乎”?你最后還是會悟明心地的。就是你一直不斷的講因果,講到后來,你也“大明于心性乎”,你就可以明白心地的。

所以心浮氣躁是學習佛法最大的障礙,佛菩薩來教你,你不能吸收,你不能契入。這種學法,古人有一句話,阿賴耶識里面種下佛法的種子而已,這一生不起作用。

所以大乘《華嚴經》聽一遍,《無量壽經》聽了一遍,很好,阿賴耶識里面有這本經的種子,來生他世遇到這個緣,再繼續學。要成就,要成就就真正要放下,真放得下,這才有成就,不知道在哪一生哪一劫,很難。所以老和尚說,一部經、一句佛號十幾年,肯定會有成就的。你要遇到這種人,他肯定得念佛三昧,說不定他開悟了。世出世間大法,古人有一句話講得很好,“世間無難事,只怕有心人”。真正有心想學,一門深入,鍥而不舍,用上十年時間沒有不成就的,下下根人也變成上上根人。十年時間不算長。

劉素云居士是好榜樣,五十五歲開始聞到佛法,六十五歲成就,她的成就,老和尚說他這一生,還沒有見到第二個人。劉素云居士得念佛三昧,生死自在,想什么時候走就什么時候走,想多住幾年就可以多住幾年,生死自在。生死自在,對劉素云居士來說,沒有什么困難,對她來講,也沒有什么災難,這個世間,五濁惡世,在她心目中是清凈莊嚴。人人是好人,事事是好事。老和尚說,這里面的道理太深了。

所以學佛修行最后的目的就是成佛,成佛的先決條件要得念佛三昧,要得念佛三昧,一定要把這個障礙菩提道上的荊榛,必須要把它排除。那我們只是簡單提一下,心浮氣躁,還有不能夠一門深入,長時熏修,這我們就只舉這兩個就好了,你就知道怎么去成就菩提道。我們今天這一段談到這里,就是怎么去成就你的菩提道,排除那些菩提道上的障礙。那你怎么樣可以排除心浮氣躁呢?你只要一門深入,長時熏修,你定功就現前了。

那么最后,排除菩提道上的障礙,有七件事情要注意。

第一個,親近善知識,遠離惡知識。第二,離于女色,要遠離女色。第三,離于惡覺。什么叫惡覺?執著自己的身相,生起貪愛染著,這叫離于惡覺。第四,離于瞋恚、驕慢、嫉忌。好斗、愛生氣、講是非、嫉妒心,這個都是敗壞菩提心。第五,離于放逸、驕慢、懈怠。第六,離于外道書論。對于經典要多看,一般社會雜志、報紙消息、外道書籍、世俗文章,這些不要看。不是佛說的,不用贊嘆,也不要讀誦,離于外道書籍、外道書論。第七,不親近邪見惡見。佛說的,“不見更有余法,深障佛道”,因為你親近了邪見跟惡見,它就是會障礙,障礙成佛之道。

以上這七點,就是七件事情必定障礙學佛,障礙菩提道,我們提出這樣報告。

好,我們再看下面這一段經文:

“由剪除之心推之。則豪強當道奸宄(guǐ)弄權。公門有把持官府之吏。村落有武斷鄉曲之人。必當排擊斥逐。不遺余力可知。由剪除之事廣之。則田間有礙路之深草。岸上有拂纖之小樹。水濱有未爛之木樁。河邊有壞舟之大石。港內有捕魚障蟹之籪(duàn)簾。必宜多方設法。盡除其害可知。”

好,我們看這一段的名相注釋:

“奸宄”就是犯法作亂的人。

“武斷鄉曲”,憑借勢力在民間橫行霸道。

“拂纖之小樹”,“拂”就是違反、違逆。“纖”就是拉船前進的粗繩。“拂纖之小樹”,意思指阻礙纖夫拉船前進的小樹。

“水濱”就是水邊。

“未爛之木樁”,“木樁”,插在地上的短木。意思指木樁插在水邊,用以作為船只靠岸后,固定繩索的木制基座。這些木樁有的因年久腐壞,留置原處,反而成為往來船只的障礙物,故須清除。

“籪簾”,攔河插在水里捕魚蟹用的竹柵欄。“簾”,是用布、竹、葦等做的遮蔽門窗的東西。“籪簾”,就是以竹子編制,攔河插在水中的竹柵欄及魚網。

我們看這一段的白話解:

由剪除的心進一步推廣,那么對那些橫行一方的豪強,玩弄權術的壞人,大權獨攬的官吏,武斷鄉里的惡霸,一定要不遺余力的排斥驅逐。由剪除的事進一步推廣,那么對那些擋路的田間深草,岸上踫(pèng)纖繩的小樹,水濱未爛的木樁,河邊撞船的大石,港口捕魚的工具,一定要千方百計的鏟除消滅。

好,我們再看下面這一段經文:

“荊榛瓦石。皆是眼前障礙。不能順利之物。良由世人。心多障礙。不能予人以順利。以故生此濁惡世中。所見每多如此。余讀起世因本經。見金輪王出世時。海中自然現出寶階。能周行四大天下。輪王沒后七日。寶階遂隱。此輪王之福力使然也。又見大悲經云。如來行路時。能令大地高處自下。下處自高。一切叢林坑坎。瓦石臭穢。自然掃除。一切香花樹林。傾側向佛。如來過后。輒(zhé)復如舊。可見一切境界。皆由心造。今人生于荊榛瓦石中。惟恐人受荊榛瓦石之害。而能代為剪除。直是種凈佛國土之因。豈特人天福報乎。”

好,我們看這一段的名相注釋:

“起世因本經”,這個周安士菩薩也相當不容易,他好學多聞,深入經藏,你看他也讀這本《起世因本經》。我們來介紹一下這本佛經,《起世因本經》,又叫《起世經》,為佛陀解說宇宙形成、發展、組織和滅亡的經書。《起世經》主要包括四個部分,首先闡述了劫前世界(宇宙)的狀況;其次是闡述世界壞滅時,世間經歷的諸多劫難;再次,闡述新的世界所成立的狀況;最后闡述世間眾生的誕生。這是《起世因本經》的四個部分。

那么《起世因本經》記述佛在黃昏的時候,經行于鹿母講堂外,對隨后而來的婆羅門族出身的婆悉咤和婆羅墮這兩位弟子所說的。

前半是說人的貴賤,非由四姓階級的高下,是由于其人格價值之有無而定的,力說四姓的平等。因為當時印度跟現在一樣,也有四種種姓的差別,第一個是婆羅門種,第二個是剎帝利,第三個是吠舍,吠舍就士農工商的商,第四個就首陀羅,賤民,這叫四姓。佛說四姓其實是平等的。后半是說此世之初開展起而及四姓的起源,最后結說此等四姓之任何人體證法者,為人類的最上者。就是四種種姓里面,只要能夠體證信解行證,悟入諸法實相,你仍然是人類中最尊貴的。

再來,我們看“金輪王”,“金輪王”,依照《三藏法數》記載,人壽增至八萬四千歲時,“有金輪王出”,就是人到八萬四千歲了,那時候就有金輪王出現。“統領北郁單越等四洲”,“北郁單越”就是北俱盧洲。四大洲就是東勝神洲、南贍部洲、西牛賀洲、北俱盧洲。金輪王是統領四大洲,“統領北郁單越等四洲”,就是四大洲。“以十五日沐浴升殿,有金輪寶忽現于前,輪有千輻,光色具足。若王欲往東方,輪則東轉,王乃將諸兵眾,隨其后行。金輪寶前,又有四神引導。輪所住處,王即止駕。南西北方,隨輪所至,亦復如是。于四天下,普勸人民修十善道,是名金輪王。”這個金輪王,祂在十五日沐浴升殿,前面會有金輪寶突然間現前,“輪有千輻,光色具足”。如果金輪王想要到東方去視察,輪就東轉,那金輪王就率領這些眾兵將,“隨其后行”。那金輪寶前面還有四神引導。“輪所住處,王即止駕”,就是金輪王就停止。“南西北方,隨輪所至,亦復如是”。那金輪王到四天下,都是勸人民修十善業道,「是名金輪王」。

那么金輪王,剛才我們講過,輪王,這個是印度宗教中的一種術語,當統一世界的君王出現時,天上就會出現一種旋轉金輪,作為他統治權力的證明。擁有這個旋轉金輪的人,將成為這個世界上以及全宇宙的統治者,他會以“慈悲”跟“智慧”治理這個世界。那么在印度的佛教跟耆那教、跟印度教,其實都繼承這個傳說。那么在印度的孔雀王朝時代首次出現,為賓頭娑羅與阿育王之尊號之一。

那么印度教跟佛教傳說中,轉輪圣王具有神圣的三十二相。分別為金、銀、銅、鐵四者,也就是金輪王、銀輪王、銅輪王、鐵輪王。那金輪王是統治四大洲,銀輪王統治三洲,銅輪王統治兩部洲,統治一部洲的是鐵輪王。

孔雀王朝偉大的國王阿育王,因為興隆佛教,施行仁政,被當時的佛教徒尊稱為“轉輪王”,甚至有“轉輪王等同佛陀”的看法。

那我們以前上課,我們有提過阿育王跟佛陀的因緣,就是捧沙供佛。阿育王他有轉輪王的福報,當時統一了全印度。那他的因地故事呢,就是當時在佛陀那個時代,阿育王那時候還是小孩子,那么佛典故事里面有一個故事,就是〈掬(jū)沙供佛〉,就捧沙供佛。就佛陀率領諸比丘入城托缽乞食,那當時百姓都出來贊嘆佛陀,然后供養佛陀。

當時有一位童子叫阇(shé)耶,他遠遠就看到佛陀走過來,他瞬間被佛陀的三十二相莊嚴相好吸引,他生起了恭敬供養的心。阇耶就想,他說,我要捧著自己所炒的面食,事實上是沙,放在他的缽中。等到世尊行經到阇耶前面的時候,阇耶就捧著細沙向佛陀說,這是剛剛炒好的干糧,希望你接受我的供養。另外一位叫做毗阇耶的童子,就在旁邊合掌隨喜。那阇耶當時就誠懇發愿,希望將來我能夠成為統理天下的國王,最后也能像世尊一樣成就無上正等正覺。

當時佛陀慈悲的接受他的供養,并且露出了微笑。佛陀的侍者阿難就知道,世尊如果微笑,必有因緣在其中。阿難為釋眾疑,就合掌向世尊請示,佛陀,你為什么微笑呢?佛陀就開示,“我今微笑非無因緣,你們看此二童子似在玩耍,以沙奉佛缽,卻不知一念至誠的功德,勝過以散亂不凈心供養上妙美味。在我滅度后百年,此地將會誕生一位轉輪圣王,福德具足,統理南閻浮提。彼王族姓孔雀,名叫阿育,將以正法治化天下、安立眾生,并且廣造八萬四千佛塔,供養我的舍利,令人瞻禮獲福無量。阿育王就是這位捧沙童子的后身。”

其實我為什么特別提到孔雀王朝這個阿育王呢?臺灣南投南林尼僧苑佛陀紀念館,在二○○三年,因為她們南林尼僧苑的比丘尼到斯里蘭卡去進修,攻讀博士,跟斯里蘭卡的長老請求賜一顆佛陀的舍利到臺灣來,當時長老給她一顆小的,結果那小的就不見了。就佛陀顯神通啊,佛陀當然是熱愛眾生,平等慈悲,等視眾生。而且臺灣佛教非常興盛,佛陀當然是知道,如來悉知悉見。

結果那個比丘尼要把這個佛陀舍利帶回國內的時候呢,突然間小舍利不見了,她再懇求長老再賜給一顆大的,長老禁不起這位比丘尼的懇求,再賜一顆大的舍利,后來舍利在經過斯里蘭卡的海關的時候,小舍利突然間又出現了。南林尼僧苑因為九二一大地震,她們原來在南投國姓鄉的道場,已經不夠容納,所以在現在的南投縣魚池鄉重建南林尼僧苑。那當時建了佛陀紀念館,我也發動蓮友護持佛陀紀念館。當時蓋佛陀紀念館,臺幣也差不多要三四百萬。

那么當時佛陀舍利要到中正機場(桃園機場)的時候,南林尼僧苑的當家法師如慧法師跟我講,她們在北部的法緣很弱,沒有蓮友可以去護持佛陀的舍利到臺灣來。我說,沒問題。我就發動了四百位蓮友,到桃園中正機場,迎接佛陀舍利來臺灣。那當時我還特別派公家配給我的座車,德國七人座的福斯汽車,給佛陀坐。那南林尼僧苑的開山方丈惟俊和尚尼,還有如慧法師,還有兩位比丘尼,她們四位護持著佛陀舍利。

那當時要上車的時候,惟俊和尚尼就說,黃警官,佛陀舍利給你抱。我就抱著佛陀舍利四個小時,從桃園中正機場,一直捧著佛陀舍利到南林尼僧苑。然后再舉行傳供大典,佛陀舍利升座大典,那非常的隆重,非常的殊勝。當時我就站在佛陀舍利塔的右邊,仿佛是伽藍韋馱菩薩般的護法的工作。

那么當時這個佛陀舍利,就是在阿育王時代的時候,阿育王派他的兒子跟女兒,把這一個佛陀的舍利送到斯里蘭卡。就是這里講的,佛陀就先預告,他就告訴阿難尊者說,將來我滅度以后百年,這個地方會誕生一位轉輪圣王,他福德具足,統理南閻浮提。而且佛陀還預告說,他的族姓姓孔雀,就孔雀王朝,名叫阿育,就是阿育王。他本來是很暴虐的,后來學習佛法以后,才變成一個非常慈悲的國王。他以正法統治天下,安立眾生。并且廣造八萬四千佛塔,他派他兒子跟女兒送佛陀舍利到斯里蘭卡,就是廣造八萬四千佛塔,“供養我的舍利,令人瞻禮獲福無量”。這個捧沙童子的后身,就是阿育王。

佛陀后來指示阿難,將缽中的這些沙,遍灑于如來經行之處,為阇耶植下了未來獲勝報的福德善根。阿難領受教化,依教奉行。

以上我所說的〈掬沙供佛〉,這個捧沙供佛的故事,就是出自于《法苑珠林·卷四十三》的記載。

這是剛才我們提到這個轉輪圣王,我們特別提到阿育王。

再來,“海中自然現出寶階”,這個“海中”是什么呢?是“四大海”。在須彌山四方的大海也,須彌山在四大海的中央,四大海中間各有一個大洲,四大海外,則鐵圍山圍繞之。

這個地方我們來探討,四大海是指什么?當時我在幾年前打佛一的時候,我就跟蓮友說法開示,我說,贊佛偈里面的“阿彌陀佛身金色,相好光明無等倫,白毫宛轉五須彌,紺目澄清四大海,光中化佛無數億,化菩薩眾亦無邊,四十八愿度眾生,九品咸令登彼岸。”當時我就從心地法門切入,我解釋什么是“阿彌陀佛身金色”?什么叫“紺目澄清四大海”?就是講這個“四大海”,你不要以為它是四個大海,那你就不了解了。后來我看到這個解釋的時候,我恍然大悟,我在講的時候,我并沒有看到過這個注解,是我今天講到這個“四大海”,我才說,誒,那我前面講的就沒有講錯了。我們來看這個《佛光大辭典》里面的解釋,它有三個解釋,解釋四大海。

第一個,指須彌山四周的大海。于古印度,古代印度的世界觀中,須彌山是位于世界的中間,其周圍有四大海,四大海中各有一大洲,四大海外則為鐵圍山。這是第一種解釋。

第二種解釋,是指環繞國土四周的海。大海為眾河所歸,乃水之積聚,其量為最。稱四大海者,非指大海的部分,乃指其全部而言。如《觀無量壽經》里面講,以四大海一詞形容阿彌陀佛眼量的縱廣。《觀無量壽經》中第九觀佛身,“佛眼清凈如四大海水,清白分明。”據《觀無量壽經義疏》卷末載,一大海縱廣為八萬四千由旬,合四倍之大海則為三十三萬六千由旬,而阿彌陀佛之眼量猶超過之,故稱四大海,非指四種不同的大海。這是從《觀無量壽經》的角度去切入,什么是四大海?就是“佛眼清凈如四大海水,清白分明。”以上所引用的是《觀無量壽經疏》智顗法師(就是智者大師)的注解。

再來,第三個解釋,就是剛才我提的,我在幾年前,我就這樣來解釋贊佛偈。四大海是指有情眾生之身體。因為我們身體是四大嘛。有情之身乃由地、水、火、風四大所構成的,猶如苦海。“吾有大患,為吾有身”,這是老子說的,這個身為苦本哪。佛陀說,為什么這是四大海呢?就是地、水、火、風這個四大所組成的,猶如苦海,故稱四大海。宋朝擇瑛法師作贊佛偈,原來這個贊佛偈就是宋朝擇瑛法師作的,贊佛偈啊,“阿彌陀佛身金色,相好光明無等倫,白毫宛轉五須彌,紺目澄清四大海,光中化佛無數億,化菩薩眾亦無邊,四十八愿度眾生,九品咸令登彼岸,南無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。”南無西方極樂世界大慈大悲阿彌陀佛。

偈中所講的“五須彌”,我們說,“白毫宛轉五須彌”,“白毫”是什么?“白毫”就是通身放下,看得破,放得下。什么是通身放下?你見思惑破了,塵沙惑破了,再破根本無明,就是通身放下了,那就是大布施,破根本無明一品,那這才是大白毫。他為什么可以“宛轉五須彌”呢?就是我們的五蘊煩惱,《心經》里面講的,“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,照見五蘊皆空,度一切苦厄”,“照見五蘊皆空”嘛,就“度一切苦厄”了嘛。所以“白毫宛轉五須彌”,就是你能夠通身放下,你能夠入一真法界,破根本無明,你斷了妄想,不起心、不動念了,你就轉了五須彌了。你不要把它想成說,哦,你去轉五座須彌山,不是這個意思,就轉你的五蘊煩惱,就照見五蘊皆空了,就度一切苦厄了。“五須彌”乃指眾生由五蘊色心相聚而成之我慢山,高如“五須彌”,就這個意思啊。

所以我看到這里注解,我說,幸好我以前沒有講錯啊。所以心地法門很重要啊,你要從這樣切入,你才不會去想說,“白毫宛轉五須彌”,什么意思呢?老和尚說,真如本性的境界是阿賴耶識緣不到的,真如你是緣不到的。所以我們眾生為什么被這個五蘊煩惱,色法跟心法積聚而成的我慢山,就像一座山這么高,高到什么程度?高如五須彌,五座須彌山。

“四大海”是什么?“紺目澄清四大海”,這是贊佛偈里面,我們說“紺目澄清”,“紺目”就是什么?就正法眼。“澄清”是什么?一真一切真,一假一切假,一空一切空,一句阿彌陀佛,空、假、中,一心三觀。就“紺目澄清四大海”。“四大海”是由地、水、火、風四大所組成的身,就是我們這個色身,為一切苦之根本,為一切苦之本。阿彌陀佛以白毫相光宛轉于眾生五蘊須彌我慢之山,令眾生破除八萬四千煩惱,去除我、法二執;又以紺青慈目照見眾生,令悟四大皆空,苦海澄清,歸于極樂。

這就是什么?這就是剛才我們念贊佛偈里面,“紺目澄清四大海”,如果你能夠悟到這個道理。我當時解釋說,“阿彌陀佛身金色,相好光明無等倫”,“阿彌陀佛身金色”是指我們的法身德;“相好光明無等倫”是指我們的報身佛,就是我們的般若德,那這個“相好光明無等倫”是指這個報身。“白毫宛轉五須彌,紺目澄清四大海”是解脫德。叫法身德、般若德、解脫德。那么“阿彌陀佛身金色”,也可以講說是我們的本體。那“相好光明”代表我們這念真如自性的德相,是“相好光明”。那接下來它的妙用,妙用就是“光中化佛無數億,化菩薩眾亦無邊”。那就是你能夠從這個一真法界里面,從你的菩提自性里面,流露出無量智慧、德能,就是“光中化佛無數億”,他受用就是教化眾生,“化菩薩眾亦無邊”。那“四十八愿度眾生,九品咸令登彼岸”,那就是倒駕慈航度有情。

所以這一個我們是解釋“四大海”,如果進一步解釋,就是有情眾生的身體由四大,地、水、火、風,四大所組成的,猶如苦海,這稱“四大海”。

好,接下來我們看“大悲經”,《大悲經》一共有五卷,十四品。它是高齊天竺三藏法師那連提耶舍法師所翻譯的。那么高齊是什么呢?高齊就是南北朝時候的北齊,它是中國北朝鮮卑化漢人的政權。由文宣帝高洋取代東魏建立,建國號齊,史稱北齊或是后齊,有別于南齊。因為它的皇室姓高,故又稱高齊。就這里講高齊天竺三藏,就是南北朝的時候,印度來的一位法師,那連提耶舍所翻譯的《大悲經》。

《大悲經》一共有十四品,第一品是〈梵天品〉。那其實我也是因為講到這里,我才知道這一部經《大悲經》。但是我覺得,周安士菩薩也非常了不起,很贊嘆他,他引用了《大悲經》。等一下我們會探討的,“大悲經云,如來行路時,能令大地高處自下,下處自高。一切叢林坑坎,瓦石臭穢,自然掃除。一切香花樹林,傾側向佛。如來過后,輒復如舊。”這一段其實是很重要的,是我們本段經文“剪礙道之荊榛,除當途之瓦石”最重要、最精華的地方,待會我們就會探討。

那我們現在就說,跟大家分享一下,既然我們研討到《大悲經》,我就把《大悲經》的幾句重點的經文提出來分享,這樣就很有意義了。我特別摘錄幾段重要經文,我先講第一段的原文。“佛言:‘梵天!眾生所有種種疾病——所謂風、冷、熱病及諸雜病,時節代謝四大相違——若他所作、若先業報,所謂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病,若復眾生種種心意熱惱等苦。梵天!于意云何?是汝所作、是汝所化、是汝所加耶?’

梵天言:‘不也,世尊!’”

這梵天菩薩,他就請問佛陀。佛陀就告訴梵天,眾生所有種種疾病,我們眾生都會生病哪,佛陀說,“風、冷、熱病”,你看,我們招感風邪,突然間感冒、發熱,產生的疾病,或者諸雜病,你身體上很多病。尤其是我在回向的時候,眾生的病真是多啊,無奇不有,癌癥的,這個開刀的,長期的病痛等等這些。還有“時節代謝四大相違”,就是我們講的,我們的新陳代謝不好,我們身體的四大不協調。是他所作的業呢?還是業報呢?還有所謂的眼耳舌鼻病,眼病,耳朵也病,重聽,耳聾,鼻子不好,舌頭,舌根有問題,身體有生病。“若復眾生種種心意熱惱等苦”,還有我們眾生種種這些苦惱,這些煩惱,這些病。佛陀就問梵天說,你認為如何呢?是你自己所作的呢?還是你所變化的呢?還是你所加上去的呢?

梵天告訴佛陀說,我不知道啊,佛陀。

這是第一個。

再來,“佛言:‘梵天!眾生所有曠野嶮(xiǎn)賊、水災等難,或復中劫刀兵、疫病及以饑饉,梵天!于意云何?是汝所作、是汝所化、是汝所加耶?’

梵天言:‘不也,世尊!’”

佛陀就問第二個問題了,其實它里面,《大悲經》里問題很多,我只是引用跟我們有關系的。第二個,我們常常會碰到說,我們到荒郊野外碰到惡人,碰到盜賊,我們碰到水災等這些災難,或是我們,譬如說發生空難。曾經有,譬如說有些航空公司的飛機,突然間就爆炸了,被飛彈打下來的啦。這就是嶮賊、水災等難,或者說你遇到刀兵劫、疫病,就是我們現在講的,譬如說現在流行的新冠病毒,艾滋病,這些疫病,就是這些流行病,或是以前的那個SARS病毒。“及以饑饉(jī jǐn)”,就是我們講的小三災,刀兵劫、瘟疫災、饑饉災,佛陀就問梵天,你認為如何呢?“是汝所作、是汝所化、是汝所加耶?”

梵天言:‘不也,世尊!’梵天說,我也不知道,請佛陀開示。

再來,“佛言:‘梵天!眾生所有愛別離苦——所謂父母、兄弟、姊妹、宗親、善友離別之苦。梵天!于意云何?是汝所作、是汝所化、是汝所加耶?’

梵天言:‘不也,世尊!’”

這就是我們遇到的,我們現在跟夫妻,跟父母非常恩愛,跟各位講,現在非常恩愛,就是將來愛別離苦的因啊。以后就是苦果啊。就像顏惠文居士往生,我們攝影師兄去安慰她父母親,她父母親到現在還是愛別離苦,舍不得,放不下,這就是愛別離苦。

那佛陀就問梵天,眾生所有的愛別離苦,“所謂父母、兄弟、姊妹、宗親、善友離別之苦”,這一定的啊,大家相處四五十年,到離開他都很舍不得啊,“父母、兄弟、姊妹、宗親、善友離別之苦”。佛陀就問梵天,“于意云何?是汝所作、是汝所化、是汝所加耶?”

梵天言:‘不也,世尊!’

再來,“佛言:‘梵天!眾生所作種種業道,以是業因受于地獄、畜生、餓鬼、人、天之報。眾生所有若身、口、意、善行、惡行及世間所有十惡業道,于諸眾生都無慈愍,作諸苦惱,不利益事,墮惡道因緣,所謂殺生、偷盜、邪淫、妄語、兩舌、惡口、綺語、貪瞋、邪見。梵天!于意云何?是汝所作、是汝所化、是汝所加耶?’

梵天言:‘不也,世尊!’”

這一段佛陀主要是開示眾生造種種的業道,以是這個業因,在地獄、餓鬼、畜生、人、天之報,眾生所有身口意善行跟惡行,以及世間所有的十惡業道,以及眾生沒有慈愍(mǐn)心,作種種苦惱,不利益眾生的事情,是墮惡道的因緣,所謂殺生、偷盜、邪淫、妄語、兩舌、惡口、綺語、貪瞋、邪見等等這些。

再來,佛陀開示,“佛言:‘梵天!眾生所有貪、瞋、癡障結使纏縛,及余種種苦惱所縛,以是因緣令諸眾生堅著瞋怒迷惑心故,造作無量種種業行。梵天!于意云何?是汝所作、是汝所化、是汝所加耶?’

梵天言:‘不也,世尊!’”

這個是講眾生的貪瞋癡的障礙,以及種種的煩惱纏縛,以及種種的苦惱所縛。

最后一段佛陀就把原因講出來了,這個是重點。今天我們討論到《大悲經》的重點是在這一句話。“佛言:‘梵天!所有世界是業所作、是業所化;一切眾生是業所作、是業所化、業力所生。何以故?梵天!無明緣行、行緣識、識緣名色、名色緣六入、六入緣觸、觸緣受、受緣愛、愛緣取、取緣有、有緣生、生緣老、死、憂、悲、苦惱,故有如是大苦聚集。梵天!無明滅乃至憂、悲、苦惱滅,更無作者、使作者、安置者,唯有業、有法、和合因緣故有眾生。若能離此業、法、和合,當知是人則能遠離生死流轉。’”

今天我們講的答案就在這里,主要是要學這一段經文。佛陀說,為什么這些苦?“所有世界是業所作、是業所化”,就是你造作的業,所造的業,所變化出來的。“一切眾生,是業所作”,為什么你變成眾生?“是業所作”,眾生是包括蠢動含靈,四生眾生,“是業所作,是業所化”,業力所生出來的。簡單一句話,就是業力生出來的。你今天為什么生這個叛逆的小子?業力生出來的,不是你的妻子生出來的。他是怎么來的?你說,我怎么會生出這個不肖子?我怎么會生這個叛逆的女兒?業力生出來的。你為什么遇到夫妻這么個暴戾、暴虐?業力生出來的。為什么今天貧窮?業力生出來的。為什么富貴?業力生出來的,善業生出來的。

所以佛陀說,“何以故?梵天!無明緣行”,就是我們十二因緣,我們講過了,“無明緣行、行緣識、識緣名色、名色緣六入”,六入就是六根,“六入緣觸、觸緣受、受緣愛、愛緣取、取緣有、有緣生、生緣老、死、憂、悲、苦惱”。就是我們十二因緣,無明、行、識、名色、六入、觸、受、愛、取、有、生、老死,十二因緣。

那佛陀告訴你怎么樣?怎么離開這個憂悲苦惱?有這個十二因緣,就有如是的大苦聚集。“梵天!無明滅”,你如果無明煩惱斷了,“乃至憂、悲、苦惱滅,你無明滅了,憂、悲、苦惱就滅掉。就沒有“作者”,也沒有被你所作者的對象,“更無作者、使作者、安置者”。“唯有業、有法”,你有業就有這些八苦,“和合因緣,故有眾生”,有和合因緣就有眾生。“若能離此業、法、和合”,如果能離開這個業跟法的和合,“當知是人則能遠離生死流轉”。

好,我們這一段只能研討到這里。

再來,我們看這一段的白話解:

荊棘、草木、瓦片、石塊,都是眼前障礙、阻礙人順利走路的東西。它所產生的根源是因為世人心多障礙,不能給以順利。所以,生長在這個污濁的世界中,常常見到這種現象。我讀《起世因本經》,里面說到金輪王出世時,海中自然出現七寶臺階,能走遍四大天下。輪王去世后七天,寶階就消失了。這是輪王的福力所形成的啊。又見《大悲經》說,如來走路的時候,能叫大地高處降低,低處升高。一切叢林、坑坎、瓦石、臭穢,自然掃除。一切香花樹林,傾前向佛而來。如來過后,一切如舊。可見一切境界,都是自己的心所造的。今天我們生活在荊棘瓦石之中,生怕別人被荊棘瓦石損傷,如能除去,就是種佛國凈土的因,難道僅僅是人天的福報嗎?

因為時間的關系,我這一段,本來要繼續探討下面這一段的,非常重要的,也就是我們這一段經文,“剪礙道之荊榛,除當途之瓦石”的最重要的經文,核心,就是《大悲經》這一段經文。“大悲經云,如來行路時,能令大地高處自下,下處自高。一切叢林坑坎,瓦石臭穢,自然掃除。一切香花樹林,傾側向佛。如來過后,輒復如舊。可見一切境界,皆由心造。”這段,因為時間的關系,我留到最后再來探討,非常精彩。那我們先把經文,全部都研討完畢以后,我們再回過頭來研討這一段的經文。

好,我們看下面的“下附征事兩條”:

“拔荊得金(陰騭文注證)”

“臨川民周士元。入山采茶。被荊棘(jīng jí)鉤衣。向前跌踣(bó)。木刺入肉。流血不止。因念同伴諸人。俱由此路。恐亦被傷。乃忍痛坐地。用力拔去荊條。根下閃爍有光。視之。乃黃金一錠(dìng)。持歸。作本販賣。三年之后。遂成富室。”

好,我們看這一段的名相注釋:

“跌踣”,“跌踣”就是跌倒。

“本”,“作本販賣”,“本”就是母金、本錢。

我們看這一段的白話解:

拔荊得金。(據《陰騭文注證》)。

臨川百姓周士元,入山采茶,被荊棘鉤住衣服,向前跌倒,木頭刺入皮膚,流血不止。因此想到同伴幾個人都要經過這條路,恐怕他們被傷,就忍痛坐在地上,用力拔去荊條。發現根下閃爍有光,仔細一看,原來是一塊黃金。拿回去作買賣本錢,三年以后,就成了富裕人家。

好,我們看下面的“按”語:

“世間盡有毒草惡木。力能傷人害物者。若遇見此。但當披去。不可栽培。”

我們看這一段按語的名相注釋:

“披”就是劈開、裂開。連貫上文,就是指除去毒草、惡木等傷人之物。

我們看這一段按語的白話解:

世間許多傷人害物的毒草樹木,只要一遇見,就應當砍去,不能栽培。

好,我們看第二段征事:

“夢人贈桂(同前)”

“元周德。家貧好善。遇途間穢滑之物。及磚瓦石片。有礙行路者。必掃除之。見跛眇(bǒ miǎo)之人。必扶掖(fú yè)之。種種善事。力行不倦。后夢老人。折桂花一枝。贈之曰。賜汝貴子。以酬汝勞。后果生子。弱冠登第。”

好,我們看這一段的名相注釋:

“眇”,“眇”就瞎了一只眼睛。也指全盲。

“扶掖”,“扶掖”就是攙扶、扶助。

我們看這一段的白話解:

夢人贈桂。元朝人周德,家貧好善,路上只要一遇到污穢滑人的東西,磚瓦石片,以及阻礙人走路的一切障礙物,就一定要清除。看見跛子、瞎子,一定去攙扶他們。各種各樣的好事,做了很多,持之以恒。后來夢見一個老人,折下一枝桂花送給他,說,賜給你一個貴子,以報答你的善行。后來果然生了一個兒子,年紀輕輕,就科舉成功。

好,我們看最后這段“按”語:

“不受瓦石之累。不知拔去之功。猶記康熙四十七年。蘇郡大水。饑民載道。有人販糙粞(xī)一船。行至長洲沙河口。不知水中有大石。順風揚帆觸之。其舟立破。粞沉河底。舟人俱入水中。時已隆冬。凍餒(něi)幾斃。至第二日。方雇小舟。撈出水粞。僅存其半。而販粞兩人。皆破家矣。乃知撈出河底礙舟之石。其功尤大。”

好,我們看這段的名相注釋:

“載道”,充滿于道路。

“糙”就是不細致。“粞”就是碎米。“糙粞”就是粗糙的碎米。

“凍餒”,“餒”是饑餓。“凍餒”就是寒冷饑餓。

我們看這一段按語的白話解:

不受瓦石的痛苦,就不知拔去的功勞。還記得康熙四十七年,蘇郡發大水,饑民載道。有人販來一船糙米,行到長洲沙河口,不知水中有大石,順風揚帆一撞,船立即就破了。糙米沉入水底,船上的人都掉進了水中。當時正是寒冬,掉進水里的人幾乎凍死。到第二天,才雇了一艘小船,撈出水中的糙米,僅僅撈出一半,販米的兩個人都傾家蕩產了。于是我們才知道,撈出河底的大石頭,功勞特別大。

我們最后呢,來研討老法師開示,我們再聆聽老法師開示。他的題目就是,《和諧世界,從心開始——心凈國土凈,心安眾生安,心平天下平》。

那么為什么我們來引用這一段開示呢?這個主要是因為我們看今天研讀的第六十五句經文,“剪礙道之荊榛,除當途之瓦石”,重點在哪里?重點就在三○三頁的這段經文,剛才我們有念過,我們再念一次,這段《大悲經》的經文,是本段經文的重點,“大悲經云,如來行路時,能令大地高處自下,下處自高。一切叢林坑坎,瓦石臭穢,自然掃除。一切香花樹林,傾側向佛。如來過后,輒復如舊。可見一切境界,皆由心造。今人生于荊榛瓦石中,惟恐人受荊榛瓦石之害,而能代為剪除,直是種凈佛國土之因,豈特人天福報乎。”為什么說,我們說這一段是跟老法師這個開示是符合的?老法師說,和諧世界,從心開始,心凈國土凈,心安眾生安,心平天下平。

老法師說,佛法傳到中國兩千年了。按照記載,是在中國西元六十七年,到二〇六七年,就是兩千年了。代代相傳,傳到我們這一代算是衰微了。要問什么原因?今天我們這個國家、這個世界,我相信念佛的人絕對比古人多。肯定是現在人口多,古代人口少。人數比以前多,但是感應不如古代,原因是在哪里?古今人學佛心態不一樣。現代的人妄念太多了,無耐心;古代的人單純,比較專一,效果比我們好。

老和尚特別提到世界佛教論壇,提出的論壇主題,“和諧世界,從心開始”。副題三句,“心凈國土凈、心安眾生安、心平天下平”。老法師就根據這個主題來發表他的報告。老法師說,幾十個國家聚集在我們中國,這表示我們中國佛教已經走向國際,是好事。題目也定得非常好。現在世界不和,舉世之人都關心一件大事,怎么化解沖突,促進社會安定、世界和平?這三句話如果能落實,則沖突自然就不會發生了。社會就安定、世界就和平了。

那心凈,我們怎么清凈呢?我們心怎么安呢?我們心怎么平呢?這是問題核心。所以老和尚說,這是一個大問題,不是小問題。這三個問題解決了,眾生就成佛了。雖然講起來是三句,事實上是一而三,三而一。只要一個得到,另外兩個都解決了。心清凈了,哪有不安的道理?哪有不平的道理?心安了,當然就清凈,當然就平等了。所以一個得到,三個都得到。就是《無量壽經》里面講的“覺、正、凈”。

看到這三句話,就想到禪宗的慧可大師,二祖慧可大師。梁武帝時代,達摩祖師到中國來。梁武帝是佛門大護法,跟達摩祖師的對話不投機,沒有緣分,所以得不到梁武帝的護持。達摩祖師到嵩(sōng)山少林寺去閉關,在那個地方住了九年,才遇到一個人跟他學習,就是慧可。慧可很誠心,當時是冬天,看到達摩祖師在屋里打坐,在山洞打坐,也不敢去打擾,就在門外等,等他下座再求他。時間拖太久,冬天下雪,雪積到他的膝蓋了,達摩祖師還沒出定。慧可大師等了很久,心很堅定。就用戒刀把自己的左手臂砍斷,用這個手臂供養達摩祖師。其實他這個砍斷手臂,就是放下這個色身的了,就破了身見了,破了身見就是初果須陀洹,最少是初果須陀洹,就是破了身見。我要破我這個我執,就砍左手臂供養達摩祖師。

達摩祖師睜開眼睛一看,你到底是為什么,何苦來哉呢?你把手臂供養我,在雪地里站了這么久,為什么呢?慧可說,弟子心中不安,求大師給我安心。達摩祖師就對慧可說,你把心拿來,我替你安,“將心來,我為你安”。這句話提醒了慧可,回光返照,他去找心哪。良久,跟達摩祖師說,“覓心了不可得。”達摩祖師就說,“與汝安心竟。”

為什么?因為不安的心跟安心的心,同一個心體,覺的時候叫安心,迷的時候叫做不安,迷悟本無二路。悟是對迷來說,你悟了,哪里還有迷呢?迷悟是不二的。佛法是不二的,眾生本來是佛,本來是應該心安,因為迷了以后,就變成不安的眾生,如此而已。所以他說,“覓心了不可得。”因為心體是盡虛空遍法界,就是遍一切處,心體是無相,是實相,體是無相,用是無不相,當然是找不到啊。但是你覺悟了就找到了。但是找到以后不能執著,說我找到了。

慧可當下大悟,達摩祖師就把衣缽傳給他,這是禪宗第二祖。大徹大悟,明心見性。心安了,心當然清凈、心當然平等了。

所以這個題目,“心凈國土凈,心安眾生安,心平天下平”,給我們很大啟示。國土清凈,社會安定,人民和樂,天下太平,但是總要大家都覺悟才能辦到,才能落實。當然要從我自己修起,自己“修身為本,教學為先”做起。

惠能大師是第六代祖,他的語錄尊稱為《壇經》,他的語錄能跟釋迦牟尼佛所講的經典是同樣看待。禪宗歷代祖師都稱“語錄”,沒有講“經”的,只有六祖大師的語錄稱為“經”,可見后人對他的尊重。六祖大師一生的教學,他會下明心見性、大徹大悟的大德四十三人,在中國歷史上沒有第二個人,惠能大師以前沒有,以后也沒有。

我們知道明心見性,在《華嚴經》上就是法身菩薩,這個境界不但超越六道,而且超越十法界。我們在《華嚴經》見到,他們對世出世間一切諸法,執著放下來了,分別也放下來了,起心動念也放下來了。起心動念是無明,無明沒有了,分別執著當然斷了。覓心了不可得,你起什么心?你動什么念?起心動念是妄心,不起心不動念是真心。真心在哪里?真心遍法界,真心遍虛空,遍一切時。《華嚴經》上所說的整個宇宙,一切萬法、一切眾生從哪里來?“唯心所現”。為什么會這么多的差別?十法界依正莊嚴,“唯識所變”。識是妄心,真心現相,妄心將此現象變為六道,變為十法界。妄心是假的,不是真的。一悟一切悟,這個問題才真正得到解決呀。

宗門、教下不一樣,宗門是悟后起修,宗門就是禪宗,所以它的悟是頓悟。悟了以后要修,修什么?修,你還有毛病習氣在,煩惱是斷了,但是還有習氣,必須在日常生活當中,處事待人接物之中,將習氣磨光。悟后起修,即是《華嚴經》末后善財童子五十三參,他在文殊會下開悟了。五十三參是歷事煉心,成就后得智。所以《華嚴經》給我們開了非常好的典范。

覺悟以后從事教學工作,自己成就之后只有一件事,教化眾生。譬如釋迦牟尼佛三十歲示現成道,也就是我們一般講的大徹大悟,對世出世間一切法沒有執著了,沒有分別了,不再起心動念了,這才是真正的徹悟。如果沒有執著,還有分別,還會起心動念,這是阿羅漢;沒有執著,分別都斷了,還會起心動念,這是菩薩。這個菩薩是十法界的、四圣法界的菩薩、佛,他還會起心動念,確實沒有分別了,沒有執著了。如果他能將起心動念斷掉了,他就超越十法界了。

所以八萬四千法門,無量法門,修的是什么?無非就是斷執著、斷分別、斷起心動念。“法”是方法,“門”是門道。方法門道很多,統統修的是這件事情。如果不是修這個,就不叫佛法。修行必須要斷煩惱,執著是見思煩惱,分別是塵沙煩惱,起心動念是無明煩惱。你看《華嚴經》說得好,“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”,生佛平等,本來就是平等的,“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”。

明白這個道理以后,將一切分別執著放下來,不再分別了,不再執著,就成菩薩,超越六道輪回;若不再起心動念,就超越十法界,契入一真法界。只要念頭一轉,凡夫成佛只在一念之間,一念真轉過來就成佛了。

老法師以上這段開示,幫我們開示得很清楚。

最后老法師總結,他說,今天這個時代,我們講得再清楚、再明白,能不能開悟?老和尚說,還是不能開悟。他說,這不是我說的,他說,是黃念祖老居士說的。黃念祖老居士跟虛云老和尚學過禪。他也學密,他的密宗老師是貢噶上師,那是很有聲望的。老和尚說,他回去北京探望黃念祖老居士,黃念祖老居士告訴他說,現在這個時代,禪沒有了,密也沒有了。參禪也不會開悟,大概是這個時代,得禪定的都沒有了;學密的也不能成就了。黃念祖老居士跟老法師說,最近六十年當中,學密成就只有六個人。他說,往后恐怕沒有了。唯一能成就的是念佛,帶業往生。他自己這一生雖然也學禪、學密,花了這么多時間,這么多精神,最后還是念佛求往生。他在生病的時候,一天念十四萬佛號,勇猛精進,他是念佛往生的。

他的老師是夏蓮居居士,《無量壽經》是會集本,是夏蓮老居士用十年的時間編成的。老法師說,《無量壽經》的經題,經題是全部經的總綱領,就好像文章的題目一樣,很重要。里面包含“清凈,平等,覺”。“平”是平等,“凈”是清凈,“覺”就是“安”了,迷了心就不安。他說,《無量壽經》最高指導原則,最高指導綱要,“清凈,平等,覺”。那“清凈,平等,覺”是什么?就是清凈,心就凈嘛;心凈,就心安嘛;心安,就心平了嘛。就你如果真正能做到這樣的話,真正得到“心凈、心安、心平”,所以必須要學習《大乘無量壽經》,就是《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凈平等覺經》,就是講覺正凈,也就是我們今天講的這個主題,“心凈、心安、心平”。

今天我們就講到這里。感恩各位同修大德,若有講得不妥之處,敬請同修大德批評指教。阿彌陀佛。

看網友對 黃柏霖老師主講《安士全書》(第111集) 的精彩評論

主站蜘蛛池模板: 不卡一区 | 亚洲视频在线一区 | 一级免费毛片 | 精品久久一区二区 | 一区中文字幕 | 黄色精品 | 最新高清无码专区 | 精品国产乱码久久久久久丨区2区 | 久久久美女 | 久久久久久久一区 | 香蕉大人久久国产成人av | 韩国成人在线视频 | 天天看天天操 | 亚洲国产中文字幕 | 久久久久久久久蜜桃 | 91精品国产色综合久久不卡蜜臀 | 国产日韩一区二区三免费高清 | 国产在线播| 国产一级一级毛片 | 精品国产伦一区二区三区观看方式 | 精品欧美一区二区在线观看欧美熟 | 亚洲美女视频 | 国产精品久久免费观看 | 亚洲精品888 | 欧美男人天堂 | 成人高清在线 |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永久免费观看 |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中文字 | 亚洲综合一区二区三区 | 亚洲电影免费 | 国产1区 | 亚洲乱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| 日韩福利| 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| 久久久久国产精品午夜一区 | 亚洲一区二区不卡在线观看 | 2018中文字幕第一页 | 久久中文免费视频 | 国产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| 婷婷成人在线 | 日本午夜一区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