黃柏霖老師 講于2020年01月04日
臺孝廉講堂
尊敬的各位同修大德,大家好!
今天我們研討《安士全書·文昌帝君陰騭文廣義節錄》,經文第四十七,“造河船以濟人渡”。
請各位同學翻開課本,二百三十九頁,我們看經文:
“造河船以濟人渡”
“(發明)臨流躑躅。嘆隔河千里之難。忽然載而渡之。是所謂絕處逢生也。予人以絕處逢生。其人亦必絕處逢生矣。”
好,我們看這一段的名相注釋:
“躑躅”,“躑躅”就是徘徊不前的樣子。
我們看這一段的白話解:
面臨滔滔江河,徘徊不前,感嘆隔河千里的困難。忽然有船使他能渡河而去,真是絕處逢生了。使別人絕處逢生,他自己也一定會絕處逢生。這個就是我們放生常講的,放生的目的是怎么樣?培養慈悲心。你今天放一條魚、一只牛、一只羊,它們的生命,改天就有人會放你一條生命,你在緊要危險關頭,就會遇到貴人來相救。
等一下我們就會來探討第四十七句的經文,“造河船以濟人渡”。從字面上解釋好像是說,你提供一艘船,你打造一艘船,讓人家可以渡河,這個是事相上的修福,尤其是在河邊靠擺渡為業的人。我想這個在國內大陸很多,長江、黃河、淮河,很多這些河流,一定有靠擺渡、渡船為業的。我們臺灣也有,坐一趟船收費多少錢。譬如說,我們從臺北坐渡輪到淡水,那坐一趟船,要買船票。這叫做“造河船以濟人渡”,“濟”就是幫助,救濟,幫助人家渡過這個河流。但是這里面還有更深一層的意思,“河船”就是什么?菩薩的六度萬行,“若人登彼岸,極樂有歸舟”,各位在讀《三時系念》,都會讀到這句法語。“若人登彼岸”,你想此岸到彼岸,“極樂有歸舟”,你想從娑婆世界到極樂世界,一定要必須靠阿彌陀佛的大愿船,四十八大愿,來渡過這什么?這個娑婆世界的六道輪回的生死流,分段生死。那“河船”就是阿彌陀佛大愿船。等一下我們就會一一來探討,這一句經文非常有意義。如果你從事相上解釋,你就不能夠跟自性相應,不能跟彌陀相應,那就不能夠圓融無礙,事理圓融。
那我們再看第二段經文:
“從江河中渡人。其功固大。從生死中渡人。其功尤大。從江河中渡人者。恩在一時。從生死中渡人者。恩在世世。”
這就是剛才我講的那個意思,“若人登彼岸,極樂有歸舟”。我們從這個字面上解釋,這一句經文其實是很簡單的。所以我們先把它白話解,然后再來探討這一段經文,非常有深意。
我們看這一段的白話解:
從江河中渡人,功德當然很大;從生死苦海中渡人,功德就更大了。從江河中渡人,恩惠只在一時;從生死海中渡人,恩惠就延及世世代代。
我們來探討這一段經文里面講的,“從生死中渡人,其功尤大。從江河中渡人者,恩在一時。從生死中渡人者,恩在世世”。那就要探討一個問題了,可以每一個人都去救人嗎?我們就來探討,如何從生死中渡人?這大哉問啊,這個里面有深意啊,這有學問的,“從生死中渡人”,這是菩薩的渡人舟,菩薩度人的菩薩行,那凡夫可以度人嗎?我們今天就以《凈土十疑論》,隋朝天臺智者大師他的《凈土十疑論》的第一疑,我們來探討這個問題。當時我在準備這個“造河船以濟人渡”的時候,我就在思維,我怎么把這一段講好。后來我就想說,一定要從這個第二段切入,“從江河中渡人,其功固大。從生死中渡人,其功尤大”。
我們先介紹《凈土十疑論》。《凈土十疑論》是我們凈土宗很重要的一部經典。漢傳佛教傳統上認為這本《凈土十疑論》是天臺宗智者大師所作的。智者大師,人稱東方小釋迦,他又叫智顗法師,因為他是在天臺山,所以叫做天臺智者大師。他作的五重玄義,判佛陀一代時教,五時說法,哪五時?華嚴時、阿含時、方等時、般若時、法華涅槃時。
佛陀在菩提樹下證果,定中二十一天說《華嚴經》。后來,二乘以下統統如聾如啞,聽不懂,法身大士才能契入。佛陀本來說要入大涅槃,大梵天王祈求佛陀住世,所以佛陀就到鹿野苑度五比丘,說阿含時,講因果報應,苦集滅道,十二因緣,講了多久?講了十二年。再來講方等時,講八年。這樣就二十年了,打下人天的基礎。再來講般若會上,講二十二年。佛陀說法總共才講四十九年,般若會上講二十二年,幾乎占一半,你看智慧多重要。般若會上講二十二年,二十年再加二十二,四十二。剩下最后八年,講《法華》。《法華》就是成佛的《法華》。最后用一日一夜,講《大般涅槃經》。
這樣佛陀一代時教,這五時八教,化法四教、化儀四教,藏、通、別、圓,頓教、漸教、秘密教、不定教。那這個地方,我們就不探討這個佛學入門這個問題,我們要探討《凈土十疑論》。
《凈土十疑論》,唐朝的時候,這本書以《阿彌陀經決十疑》為書名,由最澄傳入日本。當然這一本《凈土十疑論》有很多探討,尤其是日本的學者很喜歡作學術研究。日本的佛教學者,對佛教、對佛經其實是有貢獻,但是他們偏向在學術研究,他們比較不著重在修行。當然凈土宗傳到日本,日本人尊稱善導大師是他們的凈宗初祖。所以在日本研討《凈土十疑論》到底是不是智者大師作的,這個我們撇開不談。它是由最澄傳入日本,在天寶年間已經開始流傳了。但浙江臺州,《臺州錄》中沒有寫出作者,延歷寺玄日的《天臺宗章疏》中,稱此書作者為荊溪湛然,就是湛然法師。根據本書后序,本書在宋朝時由天臺宗明智中立傳給陳瓘。
我們介紹一下陳瓘。陳瓘是在公元一○五七到一一二四年,他號了翁。他是一個讀書人,他是宋朝的探花,宋朝元豐二年的探花,授官湖州掌書記,歷任禮部貢院檢點官、溫州通判。陳瓘為人謙和,不爭財物,閑居矜莊自持,不茍言談,他對《易經》非常的精通。這本《凈土十疑論》,當時是由天臺宗的明智中立法師傳給陳瓘,這樣算是個居士。因此此書為天臺智者所作的傳說,可能是在宋朝后才出現的。我們佛教界都公認《凈土十疑論》是天臺智者大師的著作。不管怎么樣,這《凈土十疑論》非常的重要。
我們首先來談一下《凈土十疑論》這里面有一段:“又聞西國傳云:‘有三菩薩:一名無著、二名世親、三名師子覺。此三人契志,同生兜率,愿見彌勒。若先亡者,得見彌勒,誓來相報。師子覺前亡,一去數年不來。后世親無常臨終之時,無著語云:“汝見彌勒,即來相報!”世親去已,三年始來。無著問曰:“‘何意如許多時始來?’世親報云”,注意,我們以前講另外一段的時候,有人講說,無著先往生,那這個地方是講世親菩薩第二個往生,在此地我們補充說明一下,“‘世親報云:“至彼天中,聽彌勒菩薩一坐說法,旋繞,即來相報。為彼天日長故,此處已經三年。”又問:“師子覺今在何處?”世親報云:“師子覺為受天樂,五欲自娛,在外眷屬。從去已來,總不見彌勒。”’諸小菩薩,生彼尚著五欲,何況凡夫?為此愿生西方,定得不退,不求生兜率也。”
我先把這一段先解釋成白話,這樣各位才會了解。那我們再來解釋,為什么說,他去一下下就三年了?《凈土十疑論》里面有提到說,“又聞西國”,“西國”就是古印度,天竺國,里面有傳說,有三位菩薩,一名無著菩薩,二名世親菩薩,三名師子覺。“此三人契志,同生兜率,愿見彌勒”,他們三位菩薩同時說,我們都要生到兜率,見到彌勒菩薩。若誰先往生,見到彌勒菩薩,一定要回來相報。那師子覺先往生,他一去數年沒有回來。后來世親菩薩也往生了,他在臨終的時候,無著菩薩特別叮嚀他說,你見到彌勒菩薩,趕快回來相報。世親菩薩離開人間三年都沒有回來回報。因為到世親菩薩往生后,三年才回來回報,人間已經三年了。無著菩薩就問說,你為什么這么久才回來呢?人間已經三年了。世親菩薩回報說,我到彌勒內院,聽彌勒菩薩講“一坐說法”,“一坐說法”就是講一堂課。“一坐說法,旋繞,即來相報”,我聽完課,就馬上回來。因為那個地方,“彼天日長”啊,在兜率內院才聽一堂課,這邊已經三年了。這個我等一下補充說明,為什么會這樣。
然后又問,他說,那師子覺現在在哪里呢?世親菩薩說,師子覺祂在兜率外院。因為兜率天它有分內院跟外院,它外院是一般的天人,就是天界的天人,那兜率內院是法身大士往生的地方,它是彌勒菩薩的凈土,那不一樣啊,內外院層次差很多,彌勒內院是要破根本無明的法身大士,兜率外院,只要持五戒十善上品,就可以去了,那不一樣。祂說,師子覺啊,祂在享受天樂,祂五欲自娛,那邊的天女非常漂亮,在那邊跟天女玩得不亦樂乎。我們俗話說,樂不思蜀。師子覺菩薩從來沒有見到彌勒了,進到兜率外院,從來沒見到彌勒。為什么祂見不到彌勒?因為祂進不了兜率內院。這諸小菩薩生到那個地方,都還著五欲之樂,何況是凡夫呢?所以,一定要發愿生西方極樂世界,一定得到念不退。因為到西方極樂世界,就是阿鞞跋致菩薩,就是位不退、行不退、念不退,他就不會再起心動念了,就不退轉菩薩了。所以不求生兜率天。
那我們講一下說,為什么世親菩薩說,祂只聽一坐說法,人間已經三年了?我們補充說明一下。
我們知道欲界有六天,四天王天、忉利天、須焰摩天、兜率陀天、化樂天、他化自在天。四天王天,你只要布施,不犯殺戒,孝順父母,死后都可以到四天王天居住。而且壽命終了,還可以降生到人界來。四天王天的一天,人間五十年,那邊過一天,人間已經五十歲了,五十年了,你活一百歲,你人間活一百歲,四天王天才過兩天而已。四天王天的壽命有五百歲,合人間九百萬年。祂們淫跟食、睡跟人間一樣。但是祂們天人有大光明,心常歡喜,沒有不如意的事情。這是四天王天。
那忉利天呢?忉利天的天王叫帝釋。祂的一天,人間一百年,忉利天的壽命一千天歲,合人間三千六百萬年,這么長,三千六百萬年,行淫同人間,衣食隨念而來。
那須焰摩天呢?須焰摩天,它是以蓮花開合來分晝夜,祂一天合人間是二百年,等于忉利天的兩倍,合人間二百年。你譬如說,你到人間來兩次了,來輪回兩次,每一次都活一百歲,你來兩次,夜摩天才過一天而已。它紅色蓮花開的時候是白天,白色蓮花開的時候是晚上,在這里,日月光芒已經照不到了。這個天的壽命是二千天歲,合人間一點四六億年。
那下來就談兜率天了。兜率陀天它的意思,兜率陀的意思就是知足,凡是能夠知足,沒有口過,存心孝悌的,再加上做慈善工作,福德具足,死后就可以到兜率天了。它一天合人間四百年,它分內外院,內院彌勒凈土,外院天人所居。此天壽命四千天歲,合人間五點七億年。
好,我們現在就來探討,今天我們所要討論的《凈土十疑論》的第一疑,我們先看經文。“問曰:‘諸佛、菩薩以大悲為業,若欲救度眾生,只應愿生三界,于五濁三途中救苦眾生。因何求生凈土自安其身,舍離眾生則是無大慈悲,專為自利,障菩提道。’”
首先提這個問題,我來翻譯一下這一段的白話解釋。他說,諸佛菩薩都是大慈大悲,以救度眾生為志業的,他們只愿生在三界,在五濁惡世的三惡道里救拔痛苦的眾生,怎么會求生凈土呢?因為這個世間都必須要靠佛菩薩來救度的,他們怎么會求生凈土呢?獨善其身呢?如果這么做的話,豈不是舍離眾生嗎?而失掉了大慈悲心嗎?這種自私自利的行為,豈不是障礙了修菩提道嗎?就提問這個問題。
為什么我們要探討這個《凈土十疑論》的第一疑,就是因為這里面講到說,“從生死中渡人,其功尤大”,那你不懂這個,怎么從生死中去渡人?你不了解這個《凈土十疑論》的第一疑,你就沒有辦法去體會這一句經文,“從生死中渡人,其功尤大”的意思,是在講什么。
好,這是問題,剛才我們已經把它白話解了。那怎么答,怎么答復剛才這個問題呢?“答”,“答曰:‘菩薩有二種:一者、久修行菩薩道,得無生忍者,實當所責;二者、未得已還,及初發心凡夫。凡夫菩薩者,要須常不離佛,忍力成就方堪處三界內,于惡世中救苦眾生。’”
這一段的白話解我們來解釋一下白話是:答,菩薩有兩種,一種是久遠劫來一直在修菩薩道,也就是我們講的實教菩薩,法身大士,而且早已證得無生法忍。誰有辦法證無生法忍?你只要破一品根本無明,分證一分法身,就是證得無生法忍,就是分證佛就有了,也就是他不起心不動念了,念不退了。這種菩薩可以來度人,也就是你所指責的那一種菩薩。一種,“二者”就是另外一種,“二者”,是尚未證得無生忍的及剛開始發菩提心的凡夫。這類的凡夫菩薩要經常不離佛的身邊,就是你已經發心了,可是你還沒有破根本無明,你已經發心了,你要常不離佛的身邊,等無生忍的力量成就以后,你才能夠入三界,在五濁惡世中拯救苦難的眾生。這是答前面那個問題。
再來,《凈土十疑論》第一疑又提了,“故《大智度論》云:‘具縛凡夫,有大悲心愿生惡世,救苦眾生者,無有是處。’何以故?惡世界煩惱強,自無忍力,心隨境轉,聲、色所縛,自墮三途,焉能救眾生?”
這一段太有意思了。我們來解釋這一段《大智度論》的白話解釋。所以《大智度論》說,被貪瞋癡綁得無法動彈的凡夫,就算你有很大的慈悲心,你想要在五濁惡世救度苦難的眾生,是沒有什么用處的。為什么?你被眾生度走了。所以老和尚說,你要去度人家,打麻將,首先你要怎么樣?你要剛才講無生法忍,你不起貪瞋癡,你貪瞋癡都斷了,輸,你也不起心動念,贏,你也不起心動念,那你可以陪他打麻將。如果你做不到這個功夫,你說你要去度人,我跟你講,你下去打麻將,你一定起心動念的,你被他度走了,你不是菩薩。
所以被貪瞋癡綁得無法動彈的凡夫,就算你有很大的慈悲心,你想要在五濁惡世中救度苦難的眾生,是沒有什么用處的。為什么?因為五濁惡世煩惱力量太強了。像現在一樣,手機、電腦、影片、電影,五光十色,一切的奢華,享受五欲六塵,你要什么有什么,只要你有錢,什么都可以,煩惱、誘惑這么大,力量這么強,你根本沒有抵擋的力量,你根本沒有定功可以抵擋這些誘惑。財、色、名、食、睡,就像閻王的釣鉤,你一定都上鉤的,它就是魚餌,貪著五欲,就是地獄五條根。如果你沒有忍力的話,你心就會隨境界轉。被聲光色相一纏縛了之后,自己就先墮落三惡道去了。你碰到美色,你碰到美食,你就被這五光十色把你綁住了,你根本沒有辦法解脫,自己沉淪墮落,你就到三惡道去報到了。你就先墮落三惡道,你還有什么能力救眾生呢?這是《大智度論》里面講的。這一段非常有意思,各位好好省思一下。
再來,“假令得生人中,圣道難得,或因施、戒、修福,得生人中,得作國王、大臣,富貴自在,縱遇善知識,不肯信用,貪迷放逸,廣造眾罪,乘此惡業,一入三途,經無量劫,從地獄出,受貧賤身;若不逢善知識,還墮地獄。如此輪回,至于今日,人人皆如是,此名難行道也。”
這一段更有意思了,我們來白話解釋。它說,就算你不墮惡道,你生在人道好了,你到人間來,佛法也是很難再聽聞了,為什么?富貴學道難,人有隔陰之謎。又或許因為你過去生有修過布施、持戒,有福報,你到這個人間來當上國王、大臣,做上大企業家,大富大貴,得到功名富貴,過著自由自在的日子。像現在,你當個大企業家,出門就是賓士車、勞斯萊斯,你還有自己私人的噴射機、直升機,你家里住別墅,還有私人的電影院,每天都是跟三朋好友,喝最好的洋酒,吃最好的美食,請問一下,你還要求生極樂世界嗎?你不想去了,太享受了。這個人間不就是這樣嗎?你得到這個功名富貴,過著自由自在的日子,縱然遇到善知識,你也不肯相信了。縱使前面是一個大和尚來跟你開示,你也不相信了。這個時候就很容易因為貪欲而沉迷在放逸的享受里面,美酒、美食跟美女。你喝的洋酒,吃最好的什么神戶牛排,旁邊坐個國色天香的美女,旁邊侍從、美女如云,請問一下,像人間國王一樣,你還要修行嗎?就是這個意思呀。
貪欲而沉迷在放逸的享受里面,于是就造了許多罪業。因為造這些罪業,結果造了這么多殺業,造了這么多淫業,如果你犯了邪淫的話,又墮胎,墮了這么多胎,殺生害命,你就墮落到三惡道去了,經過無量劫的時間,才從地獄里面出來。就像唐太宗一樣,唐太宗護持玄奘大師,功德大不大?可是他造殺業,他一直關在地獄里面,關了一千多年,要不是老和尚幫他推動《群書治要》,他出不來。他是因為師父上人推動《群書治要》,他才從地獄出來,一千多年。就是這個意思,結果墮落到三惡道去了,經過無量劫時間之后,才從地獄里面出來。這個時候投胎人間,是怎么樣?因為福報享盡了,得貧賤之身。你不能再當國王了,你也不能再當首富了,大富人家了,貧賤之身啊。若是又沒有遭逢善知識的話,你又沒有辦法遇到你前世的善知識,那可能因為你是貧賤之身,又會去造業,可能你出去干偷竊,你又會去干殺盜淫妄,又可能因為造罪,而又墮落地獄去了。像這樣輪回不已一直到今天,其實我們每一個人,生生世世都是這樣的。這種能力不足的發大心的修行法,叫難行道,這是很難成就的。這是《凈土十疑論》第一疑里面的一段。
再下面的這一段更有意思了。“故《維摩經》云:‘自疾不能救,而能救諸疾人?’”這句話更簡單,這白話解釋,《維摩經》說,自己生病了,都救不了自己,還能夠去救其他的病人嗎?你自己煩惱這么重,你還要去救人,你滿身都是習氣,你還要去度人,一盲導眾盲,相牽入火坑。
再來,“又《大智度論》云:‘譬如二人各有親眷,為水所溺,一人情急,直入水救,為無方便力故,彼此俱沒;一人有方便,往取船筏,乘之救接,悉皆得脫水溺之難。’新發意菩薩,亦復如是。如是,未得忍力,不能救眾生。為此常須近佛,得無生忍已,方能救眾生,如得船者。”
智者大師太慈悲了,他告訴你怎么救人。我們看這一段的白話解釋。《大智度論》又說,《大智度論》是誰作的?你知道,龍樹菩薩,我們講過了。《大智度論》又說了,譬如有兩個人,親屬都掉到水里面去了。有一個人情急之下,他立刻縱身跳下去要去救人,可是因為他不會游泳,也不會用其他的方法,出水的方法,他也不懂怎么樣可以離開那個水面,因此他跟親屬一起都淹死了。他要去救人,結果他自己也墮落了。另外一個人就曉得說,喔,不是,應該先去找船。這個船是什么?自己要先解脫,自己要有功德力,你要找阿彌陀佛的大愿船,然后你再乘阿彌陀佛大愿船,你先去極樂世界,再回來救他,乘阿彌陀佛大愿船來救溺,來救濟這個溺水的親屬。你沒有去極樂世界,你也超度不了你的父母啦、你的親朋好友啦。你只要去極樂世界,你倒駕慈航,你就有辦法度他,那時候功德力完全不一樣。
就像凈空法師一樣,凈空法師開悟了,他在香港跟他母親久別相逢,他非常想念他母親,他母親也非常想念凈空老法師,可是凈空法師已經是當代成就的凈宗大德。他母親來的時候,跟凈空法師說,我想吃魚。她住在佛寺里面。你看老和尚多慈悲、多孝順,他就叫侍者說,好,去買魚給我媽媽吃。吃到他媽媽離開那天,跟凈空法師說,我不吃魚了,我開始要吃素了。怎么回事呀?凈空法師的功德力感化了他的母親。孝道是性德,他母親覺悟了,要跟凈空法師學習,要出離三界六道輪回,所以吃素了。
這樣你懂嗎?如果你沒有功德力,你是度不了你的親人的。為什么?因為你是個煩惱業重凡夫。所以你要先乘船去救接溺水的親屬,結果兩人都安然無恙。剛發菩提心的菩薩也是一樣,忍力沒有成就以前,是沒有能力去救度眾生的。因此常要親近佛,證得無生法忍以后,才能去救度眾生,好比是找到船的那一個人一樣。船是什么意思?你要能夠自度才能度人,你本身你的功德力就是一艘法船。你最起碼你要怎么樣?你要降伏你的見思惑,你要伏住你的煩惱,你自己有本事帶業往生。
再看下面這一段。“又論云:‘譬如嬰兒不得離母,若也離母,或墮坑井,渴乳而死;又如鳥子翅羽未成,只得依樹傍枝,不能遠去,翅翮成就,方能飛空,自在無礙。’”
我們看這一段的白話解釋。《大智度論》又說,譬如嬰兒不能離開母親。母親是誰?母親就是佛,嬰兒是誰?我們啊,我們凡夫叫嬰兒,阿彌陀佛就是母親。嬰兒不能離開佛,不能離開母親,就像小雞不能離開母雞一樣,如果離開母親,或是掉到坑洞或是水井里面,嬰兒就會因為沒有乳飲而死亡,你沒有法乳,你沒有阿彌陀佛的這個法乳灌溉。又如翅膀未長成的小鳥,只能依靠在樹枝的周圍,它還不能飛,不能離開遠去,它沒有翅膀,它一飛出去就掉下去就死掉了。等到羽翼成就以后,它羽毛長出來以后,它才可以飛,這樣能夠一飛沖天,自由自在翱翔,毫無障礙。你要六度萬行,你要能夠破見思惑、塵沙惑,再破根本無明,你就可以去生死苦海度人了。
再來下面這一段經文。“凡夫無力,唯得專念阿彌陀佛,使成三昧,以業成故,臨終斂念得生,決定不疑。見彌陀佛,證無生忍已,還來三界,乘無生忍船,救苦眾生,廣施佛事,任意自在。”
我們看這段的白話解釋。而我們凡夫毫無一點力量,只能專心念南無阿彌陀佛,以便修成念佛三昧。由于信愿行三業具備,臨命終時收攝身心一心念佛,能夠往生是一定的。到了極樂世界花開見佛之后,見到阿彌陀佛,然后證成無生法忍。到那時候再到三界來,坐無生法忍的大愿船,來救濟苦惱眾生,那時候就有任意自在的能力了,可以廣泛的大作佛事了。
最后,《凈土十疑論》第一疑的最后一段,更精彩了。“故論云:‘游戲地獄,行者生彼國,得無生忍已,還入生死國,教化地獄,救苦眾生。’”
這就是指地藏菩薩跟觀音菩薩。這一段的白話解釋怎么說呢?因此《大智度論》說,修行者在地獄里面,其實是游戲,他怎么樣?他神通自在的菩薩,因為他證得無生法忍,具備游戲神通的能力,可以自在出入生死國,到地獄里面去教化眾生,使他們脫離苦海。
最后一段。“以是因緣,求生凈土,愿識其教。故《十住婆沙論》,名易行道也。”這個白話解釋怎么說呢?因此之故,要求生凈土,愿大家認識清楚求生凈土的真正意思。所以《十住婆沙論》把求生凈土稱為易行道,也就是容易修成之道。
《凈土十疑論》非常精彩,我只提第一疑而已,就這么精彩了。所以我接受上海念佛堂的邀請,要叫我講《無量壽經》,我業障非常的重,我也沒有開悟,加上我們攝影菩薩師兄一直要求我來講《無量壽經》,我實在沒那個膽量,但是因緣已經來了,我就跟老和尚報告,祈求老和尚慈悲加持,阿彌陀佛加持。所以我會在明年二○二一年習講《無量壽經》淺說。其實我在孝廉講堂已經開始講黃念祖老居士的《無量壽經》的白話解,《無量壽經講記》,已經快講完了,講到《無量壽經》第四十一品〈惑盡見佛〉。那我就是要在講《無量壽經》淺說的時候,我要把《凈土十疑論》也要帶進去,因為它太精彩了。
今天我就是因為講到這一段有感而發,“從生死中渡人,其功尤大”。其實整段都很有意思,“從江河中渡人,其功固大”,這是修福,“從生死中渡人,其功尤大”,這是菩薩的作為,這是要有定慧等持的功夫。“從江河中渡人者,恩在一時”,這只是一生的福報而已,“從江河中渡人”,你只是做一種事相上的修福而已。“從生死中渡人”,你讓一個人出離三界六道輪回,往生極樂,那不得了啊,你不是經師,你是人師,人天師,那“恩在生生世世”。就像老和尚的恩師李炳南老居士一樣,章嘉大師一樣,方東美教授一樣,就是“恩在生生世世”,老和尚今天會這么大的成就,就靠這三位恩師。為什么?因為他們把老和尚“從生死中渡人”。所以我今天是看到這一段,我感觸非常的深,所以我特地的引用《凈土十疑論》智者大師的智慧來跟各位分享,希望各位了解怎么去度人,一定要自覺,然后再去覺他,最后覺行圓滿。
好,我們再看第三段:
“一切凡夫。皆在生死輪回之此岸。唯有六種大功行。可渡之而到于彼岸。彼岸者。諸佛菩薩超出三界之岸也。六種大功行。即六波羅蜜也。所謂布施。度慳貪。持戒。度惡業。忍辱。度瞋恚。精進。度懈怠。禪定。度散亂。智慧。度愚癡也。”
這段也有很深的意思在里面。總之,我在講這個《安士全書》《陰騭文》,學人其實也是自利利他,我也是希望說,從這里面去領悟到,所謂老和尚講的,我們讀經、聽經要隨文入觀。什么叫隨文入觀?你要能夠起觀照,能夠跟自性般若相應,那這樣就是從體起用,攝用歸體,那這樣你可以,你這段經文你就可以契會,甚至契入。
我們看這一段的名相注釋:
“波羅蜜”,《大論》:“又云阿羅蜜,秦言”,“秦言”就是我們華語,“遠離”,“波羅蜜,秦言度彼岸。此二音相近,義相會故,以阿羅蜜釋波羅蜜。”天臺禪門云:“一者諸經論中,多翻到彼岸”,波羅蜜意思就是到彼岸的意思。其實什么叫到彼岸?什么叫此岸?我跟各位報告,你現在很執著、很煩惱,你很痛苦,這個就是此岸,但是你過不了,你很痛苦,你轉不了,你到哪都很痛苦,你睡覺也痛苦,吃飯也痛苦,你坐立難安,度日如年,這叫此岸。彼岸呢?解脫,煩惱放下來,執著放下來,到彼岸,這自在了。
所以“一者諸經論中,多翻到彼岸,生死為此岸,涅槃為彼岸,煩惱為中流”,就生死是這一岸,涅槃就是圓寂,是彼岸,那中間是煩惱,叫中流,中間的河流。“菩薩以無相智慧”,我們在《無量壽經》里面不是講嗎?“以無相智慧,植眾德本”。我在講到這一段的時候,我就很高興,為什么?因為在蕅益大師的《破空論》里面說,“以無所住法,住般若中”,就是你以無所住法,住在般若里面,就離一切相,行一切善。所以黃念祖老居士說,《無量壽經》里面講的,“以無相智慧,植眾德本”,就是《金剛經》里面講的,無我相、無人相、無眾生相、無壽者相。所以“菩薩以無相智慧,乘禪定舟航,從生死此岸,到涅槃彼岸,故知約理定以明波羅蜜”。這意思就是說,此岸就是生死,彼岸就是涅槃解脫,煩惱就是中間的河流。那菩薩他是以無相的智慧,他乘什么船過這個煩惱中流?他用禪定作這艘船,然后從這個生死此岸,到達那個解脫的彼岸,這樣叫做波羅蜜,所以約理定以明(說明)波羅蜜。
“二者《大論》別翻事究竟”,那《大論》另外一個解釋就是說,波羅蜜就是“事究竟”,“即是菩薩大悲,為眾生遍修一切事行滿足故”,這是第二個解釋。第一個解釋就是說,天臺禪門里面解釋說,波羅蜜就是以無相智慧,乘禪定舟航,從生死此岸,到達涅槃的彼岸。第二個《大論》的解釋,就是說“事究竟”,就是事情到究竟圓滿了,那是菩薩的大悲,做一切事情都達到圓滿的地步了,這個叫做波羅蜜,也是第二種解釋。
三者“《瑞應經》翻度無極,通論事理,悉有幽遠之義。合而言之,故云度無極,此約事理行滿,說波羅蜜。”那第三種解釋是《瑞應經》,它翻成“度無極”。“無極”就是什么?就是絕待的境界,到達絕待的境界了。他事理圓融了,“通論事理”了,“悉有幽遠之義”。“合而言之”,合起來說叫“度無極”。所以第三種解釋叫“度無極”。這個是“約事理行滿”,事圓滿,就是我們講說,事無礙,理無礙,理事無礙,理事行滿,說波羅蜜。
這是我們解釋這個波羅蜜的意思。
然后看這段的白話解:
一切凡夫俗子,都在生死輪回的此岸,只有六種大功行,才能渡到彼岸。彼岸就是諸佛菩薩出三界之岸。六種大功行就是六波羅蜜,所謂布施度慳貪,持戒度惡業,也有說持戒度毀犯,忍辱度瞋恚,精進度懈怠,禪定度散亂,智慧度愚癡。
那么這一段剛才我有提過說,“一切凡夫,皆在生死輪回之此岸。唯有六種大功行,可渡之而到于彼岸”,我們來探討這段問題,就是“造河船以濟人渡”,是救生命,那救人慧命功德無量,可以救人到達彼岸,離開生死輪回,我們來聽老法師開示,怎么個渡彼岸。
第一點,我們的智慧,在佛法里頭,叫法身慧命。人有兩條命,一個是身命,一個是慧命。身命得自于父母。你的身命是父母給你生下來的,所以你沒有父母,你不能到人間來,這是你現在這個身命。慧命得自于老師,你沒有老師啟蒙,你沒有辦法得到今天的智慧、聰明、學問,你必須要老師來教你。所以對父母我們要盡孝,對老師我們要尊敬,所以孝是根,敬是本。這是第一點。
第二,《地藏經》上講,人死了之后,絕大多數不出四十九天又輪回去了,所以身命在佛法里并不重視。佛法重視的是慧命。慧命就是我們的法身,慧命就是我們的無量光、無量壽,慧命是沒有生死的,但是身命是有分段生死的。所以佛法重視的是慧命,為什么?身命得來容易。你只要做五戒十善,你死掉以后,你四十九天之內再來輪回,不是困難。可是你來了,五十歲、八十歲,又死掉了,又去輪回了。所以身命得來很容易,不困難,慧命那個機會就太難得了。要開智慧很不容易,久修百千劫,悟在剎那間,佛陀說,要見到法身慧命,修行要多久?要三大阿僧祇劫。所以救人慧命,功德無量無邊。所以為什么說,度一個人往生極樂世界,那個功德大得不得了,就是這個道理,因為你去救一個人去作佛。這是第二點,《地藏經》講的,到底是身命重要,還是慧命重要?當然是慧命重要。
第三,法身慧命決定重于身命,知道這個事實的人不多。失去法身慧命,眾生必定是越迷越深,業就越造越重,果報就是越來越殘酷,可見法身慧命是多么重要啊。就像海賢老和尚一樣,海賢老和尚已經去作佛了,他活到一百一十二歲,他作佛去了,老和尚說,他跟六祖大師一樣是佛。你今天是貴為當總統好了,或是當國王好了,你總是福報會享盡。你當乾隆皇帝,他當了六十年的皇帝,再加上四年的太上皇,乾隆皇帝還是要死掉,他能再當乾隆皇帝嗎?不可能啊,福報用完了。你當一個三軍統帥,你當個四星上將,你坐一架飛機,這樣掉下來,死掉了,身命結束了,福報用完了。但是法身慧命不一樣啊,你去作佛、去作菩薩了。所以法身慧命決定重于身命的。但是問題現在大家是什么?大家都一直貪生怕死,一直要保護身命,可是不想去精進用功,去求法身慧命,他不想往生極樂世界呀。
知道這個事情的人太少,不多啊。所以老和尚說,現在講經的人太少了,必須要把道理講出來,眾生才有辦法離苦得樂。佛陀來到人間做什么?佛陀就是要教人家離苦得樂,知苦樂法。你失去法身慧命,你迷了,越迷越深,老和尚說,本來是佛,迷到后來,迷到地獄去了。眾生必定是什么?越迷越深,業就越造越重,最后果報在地獄,果報就越來越殘酷。就像秦檜一樣,他好不容易修得一世,是雁蕩山的山僧,為了功名富貴,害死忠臣岳飛,千年萬劫都在地獄受苦啊,本來是一個出家人,就是果報越來越殘酷啊。可見法身慧命多么重要啊。
第四,我們修習佛法,法門可不能夠選錯。所以在七菩提分里面,有個擇法覺支,你要選對法門,叫擇法覺支。你選錯了,害法身慧命。傷害法身慧命的事情,大了!為什么?我們墮落在輪回里面,生生世世無有出期。你沒有遇到善知識,你修到旁門左道去了,盲修瞎練,你修到旁門左道去了,修到外道去了,永遠都沒有開悟的一天,墮落在輪回里面,生生世世無有出期。
第五,釋迦牟尼佛是創教的老師,所謂人天眼目,一切眾生的法身慧命都靠他。佛為我們介紹凈土法門,為我們說《阿彌陀經》,勸導眾生了生死、出輪回,這是真正慈悲到極處啊。佛陀為什么要教你到極樂世界?佛陀就是要教你了生死、出輪回,所以介紹凈土法門給你,這是易行道,不是難行道。
第六,佛說一切經,說一切法門,都可以說大慈大悲教導眾生,唯獨這部《阿彌陀經》是徹底的大慈,不請自說,為什么?其他的經,所謂三大阿僧祇劫才能成就,而這部經是當生成就。所以老法師才稱贊《阿彌陀經》是徹底的慈悲。
第七,末法眾生,障礙太多,煩惱太多,知見混亂,佛教末法眾生,為什么特別推薦凈土法門?因為這個法門是“三根普被,利鈍全收”。不管你是上根、中根、下根的,鈍根的、利根的,統統可以修凈土法門。一切眾生只要肯修行,只要一句佛號念到底,沒有一個不成就。就像海賢老和尚一樣,就像鍋漏匠一樣,就像修無法師一樣,他們統統成就,作佛去了。
第八,有許多人不肯相信凈土法門,這正是經上講的善根少、福德少,他自己不肯修,那個事小;要是他障礙這個法門,障礙別人的法身慧命,這個罪就不得了了,這是地獄的果報啊。
這一段老和尚的開示,就是這一段里面有提到說,“一切凡夫,皆在生死輪回此岸。唯有六種大功行”,就是六度波羅蜜,“可渡之而到達彼岸”。所有修行都要三大阿僧祇劫,都是難行道,只有念佛法門才是易行道,仰仗佛力,自力跟他力,可以到達極樂的彼岸,你才可以離開生死輪回。
好,我們再看下面,“下附征事一條”:
“志存濟溺(懿行錄)”
“明楊少師榮。字勉仁。閩之建寧人。世以濟渡為業。時遇溪漲。沖毀民居。溺死者順流而下。他舟爭取貨物。獨少師曾祖。與祖。專意救人。貨物一無所取。鄉人共笑其愚。答曰。我渡值。足以自給。妄取非吾愿也。迨少師父生。家漸裕。忽有道者過曰。汝祖有陰功。子孫當貴顯。宜葬某地。遂如言葬之。即今白兔墳也。后生少師。弱冠登第。位至三公。曾祖祖父。皆贈如其官。”
這一段楊少師,楊榮,他曾祖跟祖父救人的故事,在《了凡四訓》〈積善之方〉里面有,待會兒我們還會再來詳細探討。我們先解釋這一段的名相注釋:
“少師”,“少師”是古代官名。周朝的時候開始設置,為皇帝輔弼之官,地位僅次于太師。它有太師、太傅、太保,有少師、少傅、少保。從北周以后歷代都有設置,與少傅、少保合稱“三少”。這個就是,少師就是輔佐太子。所以古代,你注意看,他們很重視教育,這個太師、太傅、太保都在照顧這個小皇帝,太子,或者皇帝的身體,他的智慧等等,他的言行、他的禮教,都有專人在教授他。
再來看,“濟渡”,“濟渡”就是渡過水面。毛《傳》:“舟子、舟人,主濟渡者。”
“渡值”,“渡”就是通過江河。“值”就是按物價所付的錢款。就是剛才我們講,你渡河要給這些渡船的費用,這叫“渡值”。意指是說劃船渡人所賺取的錢財。
“迨”,“迨”就是等到。
“三公”,古代中央三種最高官銜的合稱。明清沿周制,以太師、太傅、太保為三公,惟只用作大臣的最高榮銜。按:楊少師死后,朝廷追贈他為太師。
“曾祖祖父”就是曾祖、祖父及父。“曾祖祖父”就是曾祖、祖父跟父親。
我們看這一段的白話解:
明朝少師(官名)楊榮,字勉仁,福建建寧人,祖輩從事船渡工作。有一年,遇上溪水暴漲,沖毀民房,被淹在水里的活人和淹死的尸體順流漂下。其他的船都去爭搶水上貨物,唯獨少師的曾祖和祖父一心一意地救人,沒有去取回一點貨物。鄉里的人都笑他們太愚蠢,他們就回答說,我們駕船的錢已經足夠自養了,亂取不義之財,不是我們的愿望。等到少師父親生下來時,家里已漸漸富裕了。有一天,一個道人路過他家門口說,你們祖輩有陰德,子孫就會顯貴了,可把自己的親人葬到一塊好地上。家里的人就按他說的去埋葬,就是今天所說的白兔墳。后來少師出生,年紀很輕就考上了,他地位達到三公(輔助國君掌握軍政大權的最高官員),曾祖和祖父及父都受封相應的官。
那這一段我剛才講過,《了凡四訓》里面也有。我們再來探討老法師對《了凡四訓》的〈積善之方〉的開示。我們先把《了凡四訓》原文,〈積善之方〉這一段,我們再念一遍,跟這一段大同小異。我們看《了凡四訓·積善之方》。
“楊少師榮,建寧人。世以濟渡為生,久雨溪漲,橫流沖毀民居,溺死者順流而下,他舟皆撈取貨物,獨少師曾祖及祖,惟救人,而貨物一無所取,鄉人嗤其愚。逮少師父生,家漸裕,有神人化為道者,語之曰:‘汝祖父有陰功,子孫當貴顯,宜葬某地。’遂依其所指而窆之,即今白兔墳也。后生少師,弱冠登第,位至三公,加曾祖,祖,父,如其官。子孫貴盛,至今尚多賢者。”
這一段《了凡四訓》的經文跟我們《陰騭文》這一段經文,有一些地方不太一樣,但是主要的內容都一樣。我們來看這一段老法師的開示,老法師也有講過《了凡四訓》。老法師說,他童年的時候,老和尚說,他住建甌的時候,曾經去過楊榮的家,也就是楊榮的祖宅還在,老和尚跟他同學到他家去玩。老和尚在那里住過六年。楊榮的房子古色古香,門口有兩個石獅子,掛著燈籠,像廟堂一樣。明朝的時候,建寧府,就是現在的建甌市。這里講的“建寧人”,建寧府就是現在的福建建甌市。在延平北面,建陽南面,屬于閩北,就是福建的北邊。距離浙江很近,從建甌到金華大約三百公里。
“世以濟渡為生”。老和尚說,楊榮他家里的先人是靠劃船、劃渡船來謀生的。大陸以前從前的河川大部分都是用渡船。其實現在也是一樣。“久雨溪漲”。建甌那邊有一條河,就是閩江,一直經過南平,從福州出海。這一條河,我到福州去,我是有見到,我有經過那里,是從福州出海。那因為我有去福州,福州有一個阿彌陀佛大飯店,福州那邊有蓮友請我去。我從廈門再到福州,我有經過這個閩江,從福州出海。雨下多了,河川就泛濫,成為水災。“橫流沖毀民居,溺死者順流而下”。這是講水災相當的嚴重。
“他舟皆撈取貨物”。你看,災難來的時候,就可以看到一個人的起心動念,有些人看著大水災來,就是所謂的發災難財,撈取貨物,不救人,撈取貨物,就撈東西,趁機會發一筆橫財。就像我們說,遇到地震來、水災來,很多人發災難財,有些人在搶救生命,積功累德就從這個地方開始看。
“獨少師曾祖及祖”。只有楊榮的曾祖父跟祖父,“惟救人,而貨物一無所取”。你看,他們只知道救人,而不要東西,說不定里面也有皮箱,里面說不定有錢、有黃金、有珍貴的物品,他們不撈。父子倆劃個船專門救人,對于漂流的貨物,看都不看一眼,只顧救人。這就是祖宗有德啊,這是積陰德啊,善一定有善報,從這個地方看得出來啊。“鄉人嗤其愚”。鄉人都譏笑他說,你們好笨,可以發財的機會,你們怎么不多撈一筆呢?而去救人呢?笑他們愚癡。
“逮少師父生”。等到楊榮的父親出生,“家漸裕”,他們家庭生活環境就慢慢好轉了。各位想一想,劃船一天能收入多少錢呢?幾文錢?還有坐渡船身上實在是沒有帶錢,不能不渡。所以渡船,渡錢多半是隨意給。老和尚說,意思就是說,有些人他剛好身上沒錢,那他想要渡船,那怎么辦?那隨意給,你能給多少就給多少了。船旁邊擺一個小盤子,并沒有刻意的規定說,渡船要收多少錢,老和尚說,這是從前福建常見的情形。像這種人都是善人。學生過渡都不要付錢,學生不要拿錢。這就是善因定有善報。“有神人化為道者,語之曰:‘汝祖父有陰功,子孫當貴顯,宜葬某地。’遂依其所指而窆之,即今白兔墳也。”
老和尚開示,老和尚開示這個,為什么他們可以得到這個白兔墳?我們說,福人居福地,福地福人居。福人居福地,這個福人是他有智慧、他有福報,他智慧開了,他可以轉變他的定數,他創造了變數,他縱使住了一個房子不是很好,但是那個房子,因為他開智慧了,那個房子也變福地,就這個叫福人居福地。就像老和尚他在香港佛陀教育協會,你們如果去過香港佛陀教育協會,香港佛陀教育協會開門,教學樓開門,就碰到山頭。弟子跟老和尚報告說,老和尚,我們這邊教學樓大門一打開就是開門見山,風水不好,被擋住。你猜老和尚怎么說?那就教學樓上面掛一個“南無阿彌陀佛”就破掉了。為什么?里面住了一個圣人呢,凈空老法師,所以香港佛陀教育協會法運昌隆,法緣殊勝,為什么?福人居福地,那就算風水不好,也被他破掉了,為什么?那是有福報的人。那福地福人居是什么意思?他是修來的,他做很多善事,他剛好找到那個風水地理非常好,坐北朝南,而且是有那個方位地理,我們現在講是什么?龍穴,非常有靈氣的地方,子孫都發達,那是因為他有福報,所以才可以選到那個好的地點。
所以老和尚說,風水不是假的,但是沒有善,福也得不到。而且風水好壞,一定是按照個人的福德因緣,自自然然的。縱然有人指點,那只是一個增上緣。各位,有些名山古剎,譬如說我們新北的承天禪寺,我告訴各位,那也是風水寶地。你到新北的土城承天禪寺,廣欽老和尚那個道場,你去看,那就是風水寶地。你到南投的正覺精舍去看,那也是風水寶地,那怪不得那個地方會出圣人呢,果清律師。各位如果去參學正覺精舍,你從它那個山門往下看,就是風水寶地,為什么?那都有龍天護法在保護那個寶地,在等高人來這邊駐錫。所以一般的風水寶地,跟各位報告,都有山神、土地神在保護,沒有德的,怎么得都得不到,沒有德行的,都得不到。就是老和尚這里講的,自自然然。縱然有人指點,那只是一個增上緣。你沒有福報,沒有德行,你說你會碰到那個風水師幫你點那個好的福地嗎?不可能,他只是一個增上緣而已。如果沒有這個福分指點,你也得不到風水。你得到這個風水,你家都干殺盜淫妄的,你還會發達嗎?不可能。不但沒有福,禍害反而來了,這是沒有福分享受這個福地。所以看到福報來了不要歡喜,為什么?想想自己能不能夠消受得了。所以有些人,你叫他住在破房子,他沒事;一住在他豪宅,二三天就生病了。為什么?福報不夠啊,厚德載物。
所以讀了《了凡四訓》,真的一點也不錯,確實一個普通的凡夫,“一飲一啄,莫非前定”。你不懂這個道理,不曉得改過,不曉得修善,你的命運沒有變數,你的命運里面沒有變數,只有常數。唯有真正懂得積善改過,那就有變數。所以我常常跟我師姐在互相研討佛法,我說一個人要消災延壽,一個人要改造命運,真是要老實、真干、聽話,積功累德,徹底改掉自己的毛病習氣,你才有辦法改變你的業力。也就是說,你必須要創造變數,你才有資格消災延壽。不是閻王不慈悲,不是佛菩薩沒有保佑你,而是你沒有真正去改過,沒有真正去積善,什么都沒有。就是要去創造變數。真正改造了命運,創造了命運。我們的這一生,看到許多事,儒、佛所講的道理完全證實了。
后來,“后生少師,弱冠登第”。老和尚說,“弱冠”是二十歲。“冠”是二十歲行冠禮,二十一、二十二、二十三叫做弱冠,也就是說他年紀輕,二十一、二十二歲就中進士了,進士及第。這是過去最高的學位,等于現代的博士,拿到博士學位了。
“位至三公”。他以后做官,做到少師。“三公”就是太師、太傅、太保。少師、少傅、少保,也是三公,位置比太師、太傅、太保稍微低一點。以現代的地位相比,大概是國策顧問的地位。也就是皇帝的顧問,皇帝有什么困難的事情都要向他請教,所以地位很高。
“加曾祖,祖,父,如其官”。老和尚特別提到這一點就是說,古時候做官確實是榮宗耀祖,他的父親、祖父、曾祖父雖然是一介平民,他現在做到這樣的高的官位,皇帝要追封他的祖父、曾祖父,也是跟他的官爵一樣。他的曾祖父、祖父,朝廷也封為少師。這是古代的榮宗耀祖。你知道什么原因嗎?皇帝要感謝他的曾祖父、祖父、他的父親,你栽培這么好的子孫,作為國家的棟梁之才,皇帝在感恩他的祖先。這就是中國老祖宗的智慧,現代人怎么懂這個道理啊。
所以老和尚說,我們今天獎勵行善,政府表揚好人好事。實在講,古時候這種表揚比我們現在表揚有力量,教育的意義更深。作為你的子孫對國家有貢獻,國家對他的恩惠可以追加到他的遠祖。今天表揚好人好事是你個人而不是尊長,古代追封加到曾祖三代如其官。在我們肉眼看,好像人已經死了多少年了,有什么意義呢?其實不然。這是優良的教育深意,知道自己的成就,也必定是依賴祖宗的積德修善,報在子孫的事實啊。明乎此,你明白這個道理,焉有不肯修善之理,你怎么可能不去修善呢?此事若就佛法中講六道,帝王的追封,不管他的祖先是在哪一道,榮耀實際上也能得到啊。也就是說,帝王的褒揚,他的祖先不管在哪一道,都得到這一種榮耀。如果他的祖先在鬼道,一切鬼王都還要尊敬他。他是大善人,必定受天帝鬼神的尊敬。所以這種教育的意義,實際的功德,是不可思議的。
為什么我要再多講老和尚這一段,也就是要襯托楊榮的祖先,曾祖跟祖父,他們只救人,不撈取財物,這樣的積功累德,庇蔭了他們的子孫。同樣他的祖先,也得到皇帝的追封,這是祖上有德。
好,所以“子孫貴盛,至今尚多賢者”。世代積德積得厚,楊榮以后就變成世家了。一直到了凡這個時候,他們家里世代都有賢人,既貴且盛。這都是祖宗有德。
好,我們看下面這段按語:
“按。康熙丙子年。六月初一日夜半。崇明縣海潮大至。飄去沙鎮一十八所。人畜器械。蔽水而下。有人伏于大柴堆上。浮海而來。未及到岸。而岸上居民某。利其柴。漸漸以物鉤取。不意柴堆忽散。其人溺死。方至薄暮。取柴者忽發顛狂。自言我一家四口俱死。唯我尚可獨生。今汝既害我。我決不汝饒矣。其人即于是夕暴亡。可見志在利人者。己亦未嘗不利。志在得財者。財亦終不可得。善士樂得為善。惡人枉自為惡。良不誣也。”
這一段的按語非常有深意,里面有蘊藏因果。我們看這一段的名相注釋:
“丙子”,為康熙三十五年,西元一六九六年。
“蔽水而下”,“蔽”就是遮住,遮掩。就是指被海水淹沒而沖往下游。
“利”,占、謀利。這里是指因起貪心想占為己有。
“薄暮”就是傍晚。
“不汝饒”,這個意思就“不饒汝”的倒裝句。就是我不能饒恕你。
“良不誣”,“良”就是誠然、的確。“誣”就是欺騙。意思就是說實在是真實不虛。
我們看這一段的白話解:
康熙丙子年六月初一夜半時分,崇明縣海潮猛漲,沖走沙鎮一十八所,人畜器物伴水而來。有一個人伏在一個大柴堆上,被海水沖向岸來。還沒到岸時,有一個人想得到這些柴木,就用鉤子去取木柴。沒有料到鉤子一松開,柴堆忽然散開,柴堆上的人就被淹死了。剛到傍晚,取木柴的人忽然發狂,發瘋,自言自語的說,我一家四口人,都被淹死了,唯獨我還有幸存的希望,今天你既然害了我,我也不會放過你。這個人當晚就暴亡。由此可見,利益別人的人,自己也獲得利益。一味貪財的人,財物最終還是不屬于自己。好人樂于做好事,終于得到好處,得到善報,惡人費盡心機,獲得苦報。真是千真萬確的真理啊。
這一段有一句經文很重要,“可見志在利人者,己亦未嘗不利”,你在幫助別人,自己未嘗不能得到利益,“志在得財者,財亦終不可得”,如果你目的是要得財物,你命里沒有,你還是得不到。這一段為什么呢?就是這個人為什么突然間暴死?他只看到木柴,沒有看到上面有一個人趴在上面,他用鉤子把那個木柴一拉過來,那個人就溺死了。本來那個人是趴在那堆木柴上面才可以維持他的生命,你把木柴鉤過來,他就掉到水里面去,他就溺死了。他馬上附在他身體上,他說我一家四口都死了,你害得我也死,我也不饒過你。結果那個人當晚就死掉了。這就在現世報。
這個地方我們就來探討一個公案跟一個因果道理,是我們臺灣懺公老法師的弟子圓因老法師講出來的故事,非常的精彩,我很喜歡講這個故事,也就是說,到底是救人重要?還是撈錢重要?救人跟撈錢都在起心動念,我們現在就來探討今天的主題,起心動念都是業啊,起心動念皆是業。所以我才跟各位報告說,這一段經文,“造河船以濟人渡”,它的蘊含的義理非常的深。我們今天就來探討這個公案,起心動念皆是業,真有其人,真有其事,臺灣省彰化縣伸港鄉的鄉民王春秋本人的故事。假如時間不夠的話,我們就不能報告老和尚的開示,等下回我們再來報告,我們把這個故事講完。這個故事里面也有圓因老法師的開示的道理。
我非常尊敬圓因老法師,他就是臺中蓮子放生團的創始人,圓因老法師他是懺公老法師的徒弟。圓因老法師的弟弟也出家,叫慈因老法師。那么懺公老法師,是臺灣南投水里。懺公是,凈空法師跟他修行半年。懺公老法師活到九十五歲圓寂。臺灣九二一大地震,所有中部大廟小廟差不多都震得非常嚴重,只有蓮因寺的樓梯口震一條裂縫而已。懺公老法師他們的蓮因寺的前方就是臺灣的濁水溪,后來懺公老法師讓圓因老法師在他們后山搭茅蓬修行,懺公很謙卑說,我們后山有高人。就是圓因老法師。
我先介紹圓因老法師,再來講這個公案比較有意思。圓因老法師,俗姓敖,他生在太湖之濱的江蘇省無錫市的望族,他家里是一個望族,很有錢,望族人家,他的祖父跟父親都是當時的達官顯貴,據說是外交官,他的家境十分富裕。曾經留學日本東京大學,專門研究經濟。但是中日戰爭爆發,他毅然以愛國志節,棄學返國,舉家遷徙到中國的西南后方,他投身到生產報國的抗戰行列。戰亂期間,圓因法師逃難到臺灣來。他落腳在臺北的林森南路并開了一家商行。他剛開始是做生意的,我說過了,他在日本是研究經濟的,他是富貴子弟,但是后來他持戒修行,持得非常精嚴。圓因老法師創辦那個蓮子放生團,最后就交給道證法師。道證法師后來也圓寂了,道證法師圓寂以后,再交給道證法師她的同參道友,蓮子放生團現在還在繼續放生。
所以圓因法師當時在臺北市的林森南路開一家商行,后來隱居到我們現在臺北市的故宮博物院,各位如果有到臺北來觀光,你們一定會去參觀臺灣的臺北市的故宮博物院,他住在故宮博物院不遠的官邸附近,有一個叫芝山巖。芝山巖就是我以前在士林分局當組長的轄區,我常常去那邊查勤,它就靠近陽明山,就是我們臺北市附近的,陽明山的山腳下,那個地方叫做芝山巖。他來臺灣以后十幾年,他母親生病,他兄弟兩人在旁邊照顧他母親,竭盡孝心。
在民國五十一年,一九六二年,他們兩兄弟同時到蓮因寺出家,也就是懺公法師給他們剃度。懺公法師剃度的弟子,都有因字輩,譬如說本因法師,也是懺公法師剃度的,鑒因法師,也是懺公剃度的,所以只要中間有因字輩的,都是懺公剃度的。所以他叫做圓因法師。那懺公的佛寺叫做蓮因寺。懺公往生的時候,我有去助念,特別留兩個位子,一個位子給我。我剛好到南投去誦《地藏經》,我不曉得懺公老和尚往生了。民國七十年,也就是一九八一年,圓因法師有一天跟他的俗家弟弟,叫慈因法師,因為慈因法師看到一只相思鳥往生的故事有一種預感,所以他的弟弟慈因法師先往生,在很多出家人助念之下往生,享年七十歲。圓因法師一生他提倡念佛及放生,對佛教作出極大貢獻。他重要著作有《茅蓬札記》《放生問答》,還有《防癌手冊》。
我們現在就來介紹這個故事,是真實的故事。首先我們先講因果。佛法大海,根本之鑰,在明因果。一切善惡根源,起于方寸,轉念之間,果報已具。一念善,轉危為安;一念惡,折損福報,不知凡幾。所謂“春種一粒粟,秋收萬顆子”,故心銘因果,存心動念之際,不起惡念,應事接物之時,不作邪事。兢業修持,勉為既久,則業消智朗,過無而德明。
這一段,各位,非常的好。各位,如果你能遇到這一段去修行,你這一輩子吉祥平安,幸福圓滿,往生極樂。
佛法大海,它根本的鑰匙只有講一件事,就是明白因果,也就是凈業三福里面的第三福,深信因果。一切善惡根源,起在方寸,就是我們這一念心,起心動念。轉念之間,果報已經完成了。你起心動念的時候,果報就已經成了。一念善,轉危為安,你只要一念善,就可以轉危為安;一念惡,折損福報啊,這種案子不知發生多少件。所謂春天種一粒米下去,秋天收萬顆種子出來,所以你心理上要,深深的把因果烙印在你的心田里,存心動念的時候,不要起惡念,待人處事的時候,不做虧心事,不做邪事。兢兢業業的修持,勉為既久,你精進用功,日積月累,則業消智朗,業障就會消除,智慧就會開出來,就不會再犯過了,到時候,性德就流露出來了。
王春秋,他在民國八十三年,公元一九九四年秋天,他在清晨三點的時候,開小貨車,快速的經過臺中沙鹿往梧棲公路上行駛,為了閃避迎面而來的一部機車,撞上天橋,就是路橋了,車毀人傷,剛好有救護車經過。你看他有福報,因為他是一個消防隊員,他本身,王春秋這個人是消防隊員,他平常也是在救人,所以他遇害的時候就有人來救他。就是符合我們前面講的,“是所謂絕處逢生也”,你如果“隔河千里之難”,忽然載而渡人,你去載而渡人,“是所謂絕處逢生”啊,“予人以絕處逢生”,你在危險的時候,也可以絕處逢生啊。所以救護車經過,剛好把他救起來,緊急送到我們臺中沙鹿童綜合醫院。真的有這家醫院,叫童綜合醫院。
清晨的時候,王春秋的家人全部趕到急診室,望著遍體鱗傷、奄奄一息的春秋老弟,心如重石,沉墜大海。王春秋這個人基本上待人處事還不錯,滿誠懇的,也忠厚老實,很厚道,他擔任消防警察的工作,突然間遭到突如其來這個變故,讓他家屬措手不及,方寸茫然。
第二天,醫生就詳細跟他們家屬報告王春秋的檢查報告。檢查報告結果是肝臟破裂,肋骨骨折,最嚴重是雙膝蓋關節破裂,節內組織液隨著血液流入肺臟跟腦部,造成傷害,嚴重的話會死亡,輕的話變成植物人。他們家屬乍聽結果,如雷轟頂,碎人心腑,悲痛至極。
他的兄長不忍心看到年邁雙親肝心若裂,到處求神問卜,去問神明,神明斷言說,王春秋難過這個生死大劫。你看,神仙難救無命客,就是這個道理啊,神明都說沒有救了,他過不了這個生死大劫了。王春秋的兩位姐姐常常隨著圓因法師放生。我剛才特別已經介紹圓因法師,修得非常好,這兩位姐姐就是他們家的貴人,就跟著圓因法師修行,護持圓因法師。因為圓因法師住茅蓬嘛,她這兩個姐妹也是菩薩,她就護持圓因法師,跟他學佛。所以她們,兩個姐姐對凡事知道都一定有因果的,決定上山,向圓因法師求救。但是剛才我有解釋說,圓因法師是住在蓮因寺的后面的茅蓬,他在閉關潛修,他是在精進用功。
第三天的清晨,就是車禍發生的第三天的清晨,他兩個姐姐跟家人就跪在茅蓬前面求圓因法師,圓因法師并沒有開門,茅蓬那邊大喊說,師父啊,救命啊。師父沒有開門,在里面說,他跟她講說,救什么命啊?她說,我弟弟發生重大車禍啊,重則死亡,輕則變植物人啊。圓因法師只有在里面,門都沒有開,只問一句話說,春秋做什么職務啊?他的父親,就王春秋的父親就是說,消防警察。
圓因法師就開示了,在房間里面開示,人都沒有出來,因果絲毫不爽,是否春秋于消防警察任內,對救火工作,有所怠忽,見人受困火場,未立即搶救。如今怨業深結,唯有放生可解冤釋仇,重報輕受,壽算綿長。圓因法師有宿命通,有他心通。
王父就說了,因為師父就跟他們講說,因果絲毫不爽,王春秋是不是在消防警察任內,他在救火的時候,他有疏忽,沒有救呢?有沒有看到人家受困火場,他沒有立即搶救,跳過去呢?那一家人就死掉了。本來那個一家人,消防隊在噴水的時候,他還是沒有死啊,可是你以為死了,你就跳過去,沒有噴水,結果他就燒死了,是這個意思啊。他們冤死了以后,他們的冤業深結,他就找你報仇。現在怎么辦?只有放生才可以解冤釋仇,重報輕受,壽算,壽命還可以,他還講,跟他講說,壽命還可以延長。你看,有神通啊,有宿命通。王春秋的父親就說,好,我愿意將所有的現款,全部拿去放生啦。
這個時候王春秋在加護病房中,雙眼緊閉,毫無意識,他家人聲聲呼喚,春秋啊,你快回來啊。渺無回音啊,等于是在昏迷狀態,危在旦夕啊。所以趕快就到臺中港,買物命放生,天天放生,不敢停止,天天放生哦。過程中,佛號不斷,念阿彌陀佛,眾人信深愿切,盼愿力能扭轉業力,并代王春秋虔誠向他的冤親債主懺悔,愿他們借此功德,增福增慧,早脫幽冥之苦,幽途之苦。經過一個多月,一直到他們王家的現金全部都放完了,全家存款都沒有了,等于說傾家蕩產,家里的存款全部提出來去放生,救一個命。
再去問師父,圓因法師說,放完,就好了。就是錢放完以后就好了。后來,王春秋就漸漸好轉,雖然沒有辦法講話,但是眼睛可以稍微張開了,四肢可以開始動了,就轉到普通病房。醫生困惑不解,為什么?醫生只能醫病,不能醫業,因為業里面有因果,醫生他沒有智慧,他怎么知道呢?為什么會有這種奇跡呢?因此病例,實屬罕見。醫生要是沒有學佛,就是普通的醫生而已;醫生要是有學佛,有智慧,懂因果,這個醫生叫醫王,那不一樣啊,那醫生就變菩薩了。
家人就在王春秋的耳朵旁邊輕輕的問,他說,老弟,你在擔任消防警察的工作,在擔任救火工作,是不是有愧良心呢?也就是剛才我講的,譬如說這一排房子都燒火了,第一家可能已經燒掉,死人了,第二家,那一家的人,還沒有被燒死,可能在等待救援,但第三家也著火,他可能從第一家跳過去,到第三家繼續噴水,第二家沒有噴水,結果第二家就燒死了,就是這一家人來討命的,討報的。他說,你是不是有愧良心呢?只見到王春秋淚水就汩汩滑落,眼淚就從眼眶流出來了,他自己知道他錯了。長期復健治療以后,行動雖然不靈活,還算自如,他后來就調到消防警察的內勤工作,而且還穩定。現在王春秋每個月都參加大放生,參加蓮子放生團的大放生,都有看到王春秋的身影,而且他已經開始口誦彌陀,念佛,雙手放魚,他懺悔自己往昔所造的罪愆。
事后,他們向師父謝恩,下山途中,王春秋的女朋友就說一句話了,幾回消防隊出任務,春秋確實有遲疑,是否因此致人傷亡,難以索知。他女朋友知道,就是說,本來通知你趕快去救人,開太慢了,出勤太慢了,結果沒有救到人。
最后我們作一個結論,《地藏菩薩本愿經》說,“南閻浮提眾生,起心動念,無不是業,無不是罪”。我們這個娑婆世界的眾生,起心動念,不是業,就是罪。一切善惡,皆出自心,心能造業,心也能轉業,故戒慎恐懼,勿容一針之罅漏。罅漏什么意思?就是一個杯子里面,如果有一個縫,漏掉,那個水就漏出來,就是一念之差的意思。一起便覺,你一個起心動念不對,就要覺悟回頭。一覺便轉,你一念之差,你馬上覺悟回頭,就可以轉業了,就可以轉禍為福,就可以起死回生。菜根之言,望君惕之。菜根之言,就是希望你們大家警惕警惕。也是我們一開始講的,佛法大海,根本之鑰,在明因果。一切善惡根源,起于方寸,轉念之間,果報已具。一念善,轉危為安;一念惡,折損福報,不知凡幾。
今天時間的關系,我們就講到這里。老和尚的開示,我們就沒有辦法講。我們就以這一段深具因果意義的故事,跟《地藏經》的開示的道理,我們來勉勵大家。
今天我們講到這里。感恩各位同修大德,若有講得不妥之處,敬請同修大德批評指教。阿彌陀佛。
看網友對 黃柏霖老師主講《安士全書》(第88集) 的精彩評論